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打卡]《尚书》——“召诰”(二)

2022-08-16 08:06:56
0
227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
       “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厥终,智藏鳏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耉,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讠咸)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这一段旨在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言天命不可恃,祖宗不可恃,惟敬德庶可凝固天命”。其中“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从未将至高无上的政权看作是上天赐予的可保永久的大命,而是始终怀揣着一颗恭谨的心情来从事巩固政权的工作。
       可是,怎样才能巩固政权呢?召公总结了殷商灭亡的教训,将殷的“先王”和“后王”进行对比。在“先王”的上面加一个“哲”字,说明这些先王都是圣明的,“后王”则不是这样,开始的时候还可以按照先王的命令行事,但是后来就开始残虐百姓,上天为了怜悯这些受苦受难的百姓,而结束了殷商的大命,将其转交到周的手里。根据这样的教训,召公谆谆地告诫成王“疾敬德”,“疾”字使用得恰到好处,不但表现出“敬德”的重要,也表现了召公心情的殷切。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王末有成命,王亦显。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此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继续总结夏、殷的灭亡教训,之后指出幼主即位,但辅佐之人匮乏,意在说明当时巩固政权的事业十分艰难。第二小节说明营建洛邑的原因,为什么君主不敢迁延营建洛邑呢?主要原因是,周朝初期的统治者“畏于民岩”,看到了治理殷民的困难。再者洛邑的位置正好处于全国的中心,将这个地方营建都邑,有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第三小节一面提出改造殷民,一面又再一次告诫君主要“敬德”。
       第二部分,开始依然是在总结夏、殷灭亡的教训,“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从侧面强调“敬德”的重要性。其次,把“敬德”和“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指出只有“敬德”才能够“祈天永命”,进一步说明“敬德”的重要。再次,指出“敬德”的内容:要求君主具备如天子一般的品德,为天下臣民起到表率的作用;让小民安,则可以让上天高兴,以“受天永命”。简单地说,这种思想便是“敬天保民”的思想。所谓的“敬德”实际上就是“敬天保民”,不过,这个思想是以“保民”为基础的。“无小人莫养君子”,统治者知道若是没有“小人”辛辛苦苦地创造物质财富,“君子”就不能够生存下去;因此,以周、召两人为代表的周朝统治者所强调的就是“保民”。假如“小民淫用非彝”则“亦敢殄戮”,就是说,若小民存在非分之想,要有毫不犹豫将其杀掉的勇气。由此可见,“保民”还包括另一方面,亦即刑治一面,而这种思想是周人一以贯之的。
       最后,将“仇民”和“友民”进行对比,意在说明只有“明德”,才可以让“仇民”和“友民”都能够服从自己的统治,从而使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综上所述,整段文字的中心皆在“敬德”二字上。诰辞再三致意,可见周朝初期的统治者对此的重视程度。这种主张在当时对促进发展、缓和矛盾,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