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
1.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所用镜头的焦距、所选用的光圈和所采用的拍摄距离。
2.选择性对焦:使用大光圈。
3.超焦距及其运用:将镜头的调焦点对在无穷远位置,这时从无穷远到无穷远的前方可形成一个在选定光圈和镜头焦距下的景深范围,从这个景深范围的最近端,即“景深近界”(使用有景深预测功能的相机可以从景深预测中找到这个人眼所能够接受的清晰点)到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就称为在该镜头焦距和光圈下的超焦距,常用英文字母“H”表示。 当我们将对焦点挪到“景深近界”时,整个景深范围在确保无穷远处清晰的前提下,又向着镜头方向延伸到1/2的超焦距处。利用这一原理,再结合景深控制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景深范围。这种做法适合被摄主体和拍摄环境(通常指背景)都要求清晰的情况下,如大场面活动和全景风光的拍摄等。
4.动态凝固(运动冻结):高速快门能够凝固人眼注意不到或无法分辨的处于瞬间状态中的高速动体的细节。如今相机的最高快门速度已达1/12000秒。
5.动体追随拍摄效果:根据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原理,在相机的运动操作之中追随拍摄运动的物体,可以使运动物体保持相对清晰的影像。拍摄成功的关键是两者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应保持同步。
6.多重曝光:多重曝光是创意摄影中经常采用的拍摄手法,可以有意识地将影像重叠起来,形成多影像的叠加效果,也可以利用明暗分配的方法,通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曝光,将画面中原先的明暗关系重新安排,因为第一次曝光所得影像中的暗部在第二次曝光时可以获得新的影像。进行多次曝光创作,事先必须有一个周详的设计方案,否则难以取得满意的拍摄效果。
7.“手震”与“机振” :“手震”和“机振”是造成影像“虚糊”技术失误的主要因素。
手持相机能保证稳定的极限,关键不是取决于摄影者的手上功夫,而是取决于所使用相机镜头的焦距、拍摄距离、拍摄角度和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快门速度。
如果是拍摄相对静止的物体,这里有一个近似的计算方法,就是所用相机的快门速度应按照所用镜头焦距的倒数来选取,如你使用200mm长焦镜头的相机手持拍摄,那么至少得选用1/250秒的快门速度,才能将静止的被摄物体拍摄清楚;若拍摄运动物体,还需要提高快门速度才行。 如果采用在脚架上使用快门线或相机的自拍装置来启动快门拍摄,那么,手震因素也就不存在了。
“机振”来自相机自身,所以再稳固的三脚架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专业相机在设计上一般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机身或镜头上增添了反光板预升功能按钮,当采用中低挡快门速度拍摄时,如1/30秒、1/15秒、1/8秒和1/4秒,就必须考虑使用这项功能。
有经验的摄影师凭借手上功夫也能巧妙地减少“机振”的发生机会,方法是将脚架与手持结合起来使用,脚架可消除“手震”,而手持还可以“吸收”大部分“机振”,因为双手就是一台很好的“消震仪”。
8.对焦精度与“软焦点” :
对焦精度是获得影像清晰锐利的一个重要条件。 从对焦到按下快门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过程,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对准焦点的同时按下快门,这样才能确保对焦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