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自我管理100天课程讲稿汇编·第二十三期]深度阅读:揭秘历史名人的读书方法论

2022-11-23 11:56:39
0
325

本节课的讲师是小红书文化博主、马拉松业余运动员——爱跑步的小刚老师


主题是《揭秘历史名人的读书方法论》


他的四大优势力是:驱动力、学习力、引领力、创新力


本节重点

1.现代人读书的三个误区

2.毛泽东的三个攻书策略

3.高效率读书的核心灵魂


大家好,我是爱跑步的小刚老师,对于跑步,我是2019年才爱上的,2021年3月份,注册小红书博主时,就用了这个名字。读书则是我从小以来的爱好,因此,我微信视频号的名字是爱读书的小刚老师,今天很荣幸,来优势星球和大家一起探讨读书这个话题。


接下来,我就坦诚以待,分享我的一些读方法。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一直到现在,读书也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一个比较自卑的读书人。为什么自卑呢?虽然我读了很多书,脑子里也装了杂七杂八很多知识,在朋友圈里也一直都有“才子”这个虚名。但是,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价值的转化,说白了,就是没有靠知识赚到一定分量的钱。在市场经济时代,财大方能气粗,我没有赚足够多的钱,所以英雄气短,就比较自卑,甚至一度在读书这件事上陷入迷茫。迷茫的时候,我会和很多读书人一样发出那句很有名的感慨:“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知道大家在读书过程中,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不过,我很幸运,解铃还须系铃人,读书产生的困惑自然还需要读书来解决。后来有一段时间我经常看书看到深夜,万籁俱寂之中,台灯的光照在我兴奋的脸上,那几天,连续几个深夜,我都很激动,陷入亢奋不能自拔。有朋友肯定会好奇,看什么书呀这么来劲。


不是推理小说,也不是武侠小说,大家肯定想不到,是毛选——《毛泽东选集》。实际上,我是先看的毛泽东传记以及一些介绍毛泽东读书方面的书籍,没想到,我越读越感兴趣,于是就开始读《毛选》。读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毛泽东的成长和持之以恒的阅读有很大的关系,他特别喜欢读书,一生坚持读书。1976年9月8日,也就是伟人去世前一天,在病床上,浑身插满各种管子,他依然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坚持读书,而且一天以内读书11次,用时两个小时五十分钟。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


伟人之一生,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在阅读中获得真知,快速成长,从而成功地解决了革命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读伟人的故事,我不止一次发出由衷的感叹:同样是读书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呀?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生活艰苦,战争不断,面对那个充满艰辛和危险的环境,毛泽东却能够始终坚持阅读,不断地从书籍中获得力量,并凭借力量解决现实中迫在眉睫的各种问题。最终过五关斩六将,取得革命的胜利。实在是让人佩服。


但,仅仅是佩服,对我自己来说没有什么现实意思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伟人还是伟人,高高在上。我还是我,一个普通的高中历史老师,日复一日地过着朴实无华且枯燥的生活。平常我教育学生,经常说,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能够导致行为改良的学习。


那么,现在自我反思,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自然也是自身改良,只有不断的改良,才能迎来更好的自己。于是乎,我就让历史照进现实,做一个对比。我们现在之所处是太平盛世,物质生活基本富足,心中之所想无非就是,多做一些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事情,同时能多赚点钱。


与伟人的成就对比,我们的目标简直太简单了,连小目标都称不上,可以称之为小小目标。那么,伟人能够通过读书学习实现宏大的人生目标,我为什么不能向伟人学习,尤其是学习他读书的方法论,学以致用,实现我的那个小小目标呀。想到这里,宏达亢奋的背景音乐响起,我特别激动,满心惊喜,心动不如行动,于是,我就怀着对世俗名利的强烈渴望,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进一步的研究当中。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重复四个字:学以致用。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找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于是,我讲的课越来越精彩,我把课程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微信视频号和小红书上,结果发现很多人喜欢,喜欢的人越多,我就越有动力,这就是所谓的正反馈。


接着,就像滚雪球一样,我产出的作品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于是,线上就有很多个人或机构主动给我业务做,最火的那个月,线上收入是我主业收入的5倍还要多,终于实现了知识的价值转化,我特别激动,更激动的是我老婆,她感叹到,看你如痴如醉地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现在是终于是看到价值了。


后来,随着名气进一步增大,线下的很多单位也邀请我去做讲座或演讲,就这样,我终于摆脱了那种朴实无华且枯燥的生活,从此过上了忙碌充实且有趣的生活。今天,来到优势星球和大家一起交流,特别开心,因为这是我忙碌充实且有趣生活的一部分。接下来,我将做出毫无保留的真诚分享,和大家一起成长。


两种读书方法


平常我们说看书,读书,还有人喜欢听书。我觉得,看、读、听这几个动词都有一种隔岸观火、走马观花的感觉。古人喜欢用“攻书”这个概念,这个“攻”字我觉得用的非常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漠河舞厅》这首歌,最近特别火的,里面有句歌词,“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杀人又放火”。这个“杀人又放火”就用得非常好,特别有冲击力,我觉得,攻书的这个“攻”也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


从读书到攻书,表面上只是一个动词的变换,好像是在玩文字游戏,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态度和方法上的改变。攻,攻击的意思,这里首先强调是我们读书的主动性,主动出击。再者,攻击自然是要有目标的,这是靶向思维,强调的是读书的目的性。最后,攻击自然是要追求胜利的,因此,各种各样的攻击方法都可以用上,这就是策略方法上的意义。


叶剑英元帅写过一首小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里用的就是攻书这个概念,说的意思是,攻书要像攻城一样,不怕艰难险阻,勇敢地攻克难关。


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有一次去抗日大学做演讲,他说,我觉得“攻书”这个说法很好。这个“攻”字大有道理,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读。攻读的目的就是对知识精通到底。很明显,毛泽东讲的这个攻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读。


有精读就会有泛读,这是读书的两种基本方法。现在关于读书的社群很多,都在鼓励大家多读书,而且已经形成一种风气,大家比拼着谁读书快,谁读书多。你一年读20本,我读50本,他读了100本,也有一些大咖一上来就是几百本。樊登读书现在做得非常成功,他们的目标是一年读50本。但是,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我们读了多少本书,而是我们品味了多少本书。


但是,现在,很多人在读书方面很容易进入三大误区

1.缺乏深度,只求速度数量。

2.杂乱无章,精力过于分散。

3.隔岸观花,缺乏应用意识。


先说第一个误区,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看了多少书,看的是什么书,而没有去深思,这些书触发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现实的改变。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刚才说了,读书方法有个基本的分类,精读和泛读。当我们一味地去追求速度和数量时,那就只能是泛读了。但起决定作用的绝对是精读,而不是泛读。


有的人甚至会受到古人的误导。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在自己的《五柳先生传》中谈自己的读书方法,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三国时期,诸葛亮也说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观其大略即可。


很多人看过这两位历史名人的分享之后都容易产生误解,以为他们看所有的书都是这种方法。实际上,陶渊明和诸葛亮之所以这样说,一则是因为谦虚的姿态,古代知识分子都是比较含蓄的,像李白那种绝对是异类。二则,他们所说的是泛读,除此之外他们肯定会精读一些书籍。如果认为他们读所有的书都这样子,这就是在混淆读书的基本分类,更是忽视了精读的重要意义。对于那些重要的书籍,一定是要精读的。如果没有精读,那么,我敢断定,陶渊明一定写不出《归去来兮辞》,诸葛亮也一定做不出三分天下的战略预判。


毛泽东读过很多书,就中南海他住处留存的藏书就有将近10万册,这其中,对于马列主义、哲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他一般都是精读的,尤其是《共产党宣言》这样的重磅著作,他是反复精读。除此以外,其他领域的书,比如《世说新语》、《容斋笔记》,这些是以泛读为主的。


精读和泛读两种阅读方式相互补充,但,精读起决定意义,泛读起辅助作用。一个人精读的领域和层次将决定他相应的知识水平。基于这样的认知,我接下来想重点介绍的是精读之法,该用我们刚才引入的概念:是攻书之法,这个方法我是从毛主席那里学到的,尊重著作版权,我们一起学习伟人的三个“攻书之法”。


★攻书之法1:经典反复读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朋友们,我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读100本书,和把一本重要的书读100遍,这两种读书行为,大家觉得哪一个更有分量呢?我们来个互动,觉得读100本书更有分量的扣个1,觉得把一本重要的书读100遍更有分量的扣个2。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要坚决扣2的。我认为把一本重要的书读上100遍更有分量。当然,100遍实际上指的是反复阅读,并不是真的100遍。攻书如打仗,遇到小的据点,一个冲锋就把山头拿下,遇到难啃的山头,那就自然需要很多股冲锋才能拿下。如果发起几次冲锋发现敌人太顽强,就放弃了。那么,不管前面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战术目标没有实现,这就是失败的。


1939年,毛泽东参加中央干部学习运动动员大会,大家注意,1939年,这是抗日战争期间,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毛泽东依然很重视革命队伍的学习,有些将领甚至是正在前线打仗,突然接到通知回来学习。这种学习力的锻炼为未来战争的胜利做下了坚实的铺垫。毛泽东说,攻书一定要攻到底,攻书最大的敌人是不深入,不到底。稍微懂了一点,就自我满足了。


如何攻到底呢?他认为,关键在两个字:挤和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去读。这种攻书之法,看似简单朴实,实际上最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最难做到。毛泽东深知如此攻书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会反复给同志们讲。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他再次给大家讲解攻书的方式。他说,攻书要发挥挤一挤、往里钻的精神。


怎么挤和钻呢?我们可以把重要的书籍放到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它一遍,或者是看他一两句也行,读起来有味道就多读一些,没有味道就先放下,改天再读。一年读不完读两年,如果两年能够看一遍,那么十年就能看五遍,反反复复读,最终一定能读懂的。


作为读书模范,毛主席自己以身作则,经常把《共产党宣言》放到身边,一遍又一遍的读。就连《红楼梦》,他至少也读了五遍。建国后,他号召领导干部多读书,其中有个传奇将军叫许世友,是少林寺出身,武艺过人,胆略超群,就是对读书非常有抵触。毛泽东多次劝他读书,并点名让他读《红楼梦》,而且,至少要读五遍。后来很神奇,许世友还真是读了进去。


这是第一个攻书之法——经典反复读。这个反复读有三个递进的层次,分别是:

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总相亲。

2.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攻书之法2:主题阅读法


刚才说过现代人读书的三大误区,其中第二个误区是杂乱无章,精力过于分散。这样子读书,最终我们好像很多领域都懂,谈电影,谈小说,谈诗歌,谈历史,但是不敢深究,一深究,就会发现,其实只是略懂那么一点点。如果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必须要跳出这个误区,集中精力,进行主题阅读。


围绕某一个主题,往往会有很多书籍,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要想最快速的看清楚庐山真面目,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主题的书籍都买了,然后集中阅读。先泛读,找出其中优秀的书籍,然后精读,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修正,最终打造出自己对于这个知识领域的真知灼见。


我们知道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军事指挥艺术家,但是,从他的人生履历来看,他上的是作为中专的师范院校,毕业之后做过小学教员,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军事院校,而和他对阵的,很多都是军事院校科班出身,尤其是蒋介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还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但最终胜利属于毛泽东的。


为什么呢?除了毛泽东过人的军事天赋外,还和他在军事方面的阅读和实践分不开。长征中,毛泽东通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战役的成功指挥,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是仍然有人说他是狭隘的经验主义,就是缺乏军事理论素养的意思。于是,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在延安想尽办法寻找军事方面的书籍,甚至给白区工作的同志写信,让他们想办法买一些军事书籍,主题很明确,就是战略战役层面的。


毛泽东做事情喜欢有的放矢,他知道自己负责的是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有下面的将军和士兵负责,所以,他要看的都是战略层面的书。这就是主题阅读中的主题,具体的书籍则要尽量放开范围,不仅看中国的,还有看其他国家的。最后,毛泽东搜集到了几本经典著作:中国的是《孙子兵法》、日本的是《战斗纲要》,德国的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还有刘伯承写的《联合兵种》,刘伯承在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上过学,这本书有苏联的军事风格。毛泽东将这些书籍对照着读,仔细思考,反复辨析,最终整合成自己的思想,并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学习贵在实践,这个主题阅读法,我可以说是亲测有效。我这个人记忆力比较好,于是很多朋友都想让我开一个关于记忆力的课程。但我只有实践,没有理论基础,怎么办呢?最高效的方式就是买书看,为了做好准备工作,于是,我就把网络上能买到的记忆类书籍全部买下来,大概是20多本,然后一本一本的阅读并做笔记,全部读完之后,仔细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结合自己的实践,整理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后来课程效果很好。


通过这次实践,我是实实在在尝到了主题阅读法的甜头。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后来,我依法炮制,用同样的方式又开了演讲和思维导图两个方面的课程。包括我正在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也是主题阅读法的结晶。如果大家有哪个领域特别想深入了解,请务必要试试这个主题阅读的攻书方法。实践出真知,咱们不看广告,看疗效,谁用谁知道。


★攻书之法3: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在湖南的师范院校读书时,里面有一位著名的老师,叫徐特立。他教育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读书时,一定要有思考,并动笔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专门做读书笔记。现在很多人读书,读完书之后书本还。是崭新的,没有做批注,更没有读书笔记,这种浮光掠影式的读书若是泛读的话还能说得过去,若是精读的话,一定不合格。


毛泽东在师范学校上学时,杨昌济是伦理课老师,教授伦理学课程,用的教材是德国的《伦理学原理》,是由蔡元培先生翻译过来的。德国的哲学很发达,课程内容严谨但却有点枯燥,很多同学都听不进去。但是,毛泽东听课听得特别认真,而且非常仔细地阅读教材,不动笔墨不读书,看书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课本上。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做批注。


其实,古代读书人大部分都有做批注的习惯,比如金圣叹的批注就很有名,但最有名的当属脂砚斋重评红楼梦,这个版本的红楼梦在红学界很有名,其实就是脂砚斋读《红楼梦》的时候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上去。后来这些批注成为了研究红楼梦的重要材料。


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做批注的好习惯,《伦理学原理》这本教材一共10万字,毛泽东在上面做的批准有多少字呢?12000多字。这本书现在还在北京保存着。当年毛泽东参加革命,家族里面的人为了避免麻烦,就将他所有的书籍都烧毁了,这本《伦理学原理》因为被同学借走了,才侥幸躲过一劫。


建国后,这个同学托人将这本书送到毛主席手里,毛主席看到后百感交集。如果我们看到这本书的话,一定会深受震撼,震撼于伟人少年时读书之认真和深入。但更让人震撼的是,毛泽东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着。在井冈山,在长征路上,在延安,在西柏坡,在中南海,只要读书,他就会批注。在延安时期,他读《辩证法与唯物论的教程》,越读越尽兴,最终也做了1万多字的批注,其中,有一个地方感触特别深,一下子写了1000多字,由此可见用功之深。


那么,具体如何做批注呢?


按照毛泽东的思路,读书思考时,既要做联系员,也要做评论员。


所谓联系员,就是书中观点、人物、事件联系起来思考。比如,毛泽东读《史记》,看到汉高祖刘邦的故事时,他会把刘邦与项羽联系起来做对比。项羽是出色的军事家,但不是优秀的政治家,所以,他能够打出“破釜沉舟”的经典战役,也会犯下“鸿门宴”上妇人之仁的错误。而刘邦虽然军事能力平平,但却是出色的政治家,通过政治家的手腕他能够把韩信收在麾下,这就是弥补了自己军事一百的短板,因此,最终是刘邦夺得了天下。除了同一个时空内的联系,还可以跳出这个时空,比如拿刘邦和李世民、朱元璋做对比,这就是发挥联系员的作用。


所谓评论员,就是拿书中的思想与自己的想法碰撞,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评论。毛泽东在伦理学教材上的批注就有很多这样的评论。比如,看到他认可的段落时,他会批注“此语甚切”,这句话说得太对了。“此说与吾大合”,这句话和我的想法非常一致。遇到他不赞同的地方,他会批注“此不然”“诚不然”等话,表示不赞同,同时还会把自己的看法写上去。


做批注很重要,但,这种批注多是零散的,要想更进一步,还需要写出自己的文章来,将书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毛泽东跟老师杨昌济学习完伦理课之后,根据自己的感悟,写出一篇文章,叫《心之力》,杨昌济看完之后,大加赞赏,直接给了100分。


高效读书的核心灵魂:问题导向,用以致学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攻书之法,也可以说是高效读书的方法,它也有一个活的灵魂,那就是问题导向、用以致学。


英国人培根认为读书有三种用途:

1.提升能力。2.消遣时光。3.文化装饰。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行业普遍内卷,工作压力很大,我们读书,更多的目的是提升能力。培根还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书本是知识的物质载体,所以,我们热衷于读书这件事。


对于同一本书来说,它所承载的力量是客观的,恒定的。那么,每一个看这本书的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力量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能不能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能力,能够实现多大程度上的转化,这不是由书本决定的,而是由读书人自身能力和读书方法决定的。


问题导向,用以致学。


所谓问题导向,也就是说我们看书是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书。靶向思维,有的放矢,效率自然就要高一点。


用以致学,对于这四个字大家肯定会有点陌生,因为我们平常经常说的是学以致用。从字面意思来看,两者差不多。但从实践效果来看,两者有很大的差距。学以致用,先学习,然后再去应用。这是一种储备型的思维,也可以称之为备胎思维。因为应用的紧迫性不强,所以,学习起来自然就不会太用心。就算学会了,因为没有实践的内化效果,你会发现,很快就忘了,即便不忘,留存也不会太多。比如PPT制作技能,你先看了一本相关书籍,你也记得差不多,但是,接下来你没有及时应用,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内容在你脑子中的留存将会越来越少。总的来看,带着“学以致用”的思维来看书,效率比较低。


我们再来推演一遍“用以致学”的逻辑。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非常现实的需求,比如说,提升写作能力,提升演讲能力,或者是刚才说的提升PPT制作的能力。现在假设10天后你有一场演讲,非常重要的演讲,接下来你在为这个演讲做准备的过程中,就会有一种紧迫感,你为了能够出色演讲,你会看一些介绍演讲技巧的书籍或视频,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状态和以前不一样了。


用以致学,你会主动地为知识添加“用”的属性,你会主动地将知识与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甚至,你还会根据实践效果,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最终你会发现读书学习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了。我认为这就是高效读书的核心灵魂:问题导向,用以致学。带着解决某一个现实问题的目的去读书。听起来好像有点太功利了,但是没办法,谁让这是一个内卷的时代呀。若是躺平的时代,我就不会讲这些了。此刻,我们不妨在心中留下一滴辛酸的眼泪,然后天亮之后,继续奋斗。


在学习研究毛泽东读书成长的历史中,我觉得这八个字也是伟人“高效读书、高能产出”的底层逻辑。毛泽东小的时候,他父亲不让他读书学习,后来经过艰难的斗争,他17岁才去东山小学上小学。因为年龄比较大,再加上他爱读书,自学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很快就去长沙上中学。上中学的时候,他经常看报纸,当看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消息时,他和别的同学一样激动,但不一样的是,他会思考中国将何去何从,而且,他不仅是思考,还认真地写出了一篇政论。


面对混乱的时局,他给出了一个中学生的治国方案。看到这段历史时,我肃然起敬。他在政论里面写到,应该请孙中山来当总统,康有为来当内阁总理,梁启超来当外交部长。后来也的确是孙中山当了大总统,但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保皇派,是不可能和孙中山合作的,这一点是少年毛泽东没有意识到的,但是,他头脑中“问题导向、用以致学”的思维让他受用终生。


后来,毛泽东考上作为中专的长沙师范,师范毕业后他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员,那时的毛泽东根本没想到自己将来要成为军事家,指挥重大的战役,后来,从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意识到“军事指挥”是自己面临的重大问题,于是他就开始学习,从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中学习军事指挥艺术,这个阶段伟人读的主要是无字之书,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方法论,于是就有了井冈山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但是,后来博古李德掌握军事指挥权,犯了左倾错误,红军开始长征。虽然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能力很高超,但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他的理论修养还不够,所以很多人指责他是“狭隘经验论”。毛泽东也很着急,想尽快甩掉这个帽子,后来毛泽东和其他同志谈读书的意义时,还说:我不读书不行呀,人家说我是狭隘经验论。


长征途中不方便读书,到达延安后,他第一时间找人去帮忙买军事书籍,而且强调要买战略层面的书籍。其实,毛泽东不仅仅是想甩掉一个帽子,更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推进的速度太快,他所面对的都是新情况新问题,仅仅靠过去的经验是不够的,所以,他读军事书籍也有客观上的必要性。于是他就开始读《孙子兵法》,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应该读过《孙子兵法》,因为那时并没有指挥打仗的现实需求,是带着“学以致用”的心态看的,所以就没有太大的影响。


后来,有同志指责他,说你打仗没啥技术含量,都是按照《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来指挥的。毛泽东当时很生气,于是就反问道,你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来打仗,那么,请问《孙子兵法》总共多少章节,第一章写的什么内容。对方哑口无言。其实,真正能够按照《孙子兵法》来指挥打仗,这才叫高手。


面对指责,毛泽东很生气,同时也激发了他研究军事理论的强烈意图。在延安,他终于认真地研读了《孙子兵法》,其中有句话让他印象深刻,那就是,“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毛泽东的军事指挥不落窠臼,常常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尤其是四渡赤水。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毛泽东所有的操作都是在追求一个目的,那就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从来不被敌人带节奏,致人而不致于人。


读了《孙子兵法》之后,刚才我们讲主题阅读法时已经讲过,他又读了日本的《战斗纲要》、刘伯承写的《联合兵种》,以及有西方“孙子兵法”之称的《战争论》,这是普鲁士人克劳塞维茨写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毛泽东也很有共鸣。书中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毛泽东改造一下,成了“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像毛泽东这样的创新型人才,绝对不会亦步亦趋地看书,对于某些观点,他还进行修正,来一个升华。《战争论》认为战争的最高目的是消灭敌人。但是,毛泽东则把战争目的设定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打的赢就打,消灭敌人;打不赢就跑,保存自己。通俗易懂的一句话,道出了战争的真谛。


在解决军事问题的同时,毛泽东也在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哲学素养,所以,他在延安期间投入了大量时间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当时埃德加斯诺在延安采访,本来约定好了晚上和毛泽东交流,但是,有人从外面给伟人带来了几本新的哲学书籍,毛泽东迫不及待地要看,于是就让采访暂停,接着他就通宵达旦地看书。有一天早上胡耀邦同志起得比较早,看到主席屋里面亮着灯,他就去问,主席您也这么早起床吗?毛泽东嘿嘿一笑,我还没睡呢,昨晚看书太精彩了,于是就一直看到了天亮。通过深入研究,毛泽东的理论修养大幅度提升,紧接着,他就写出了《毛选》中著名的篇章《实践论》和《矛盾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问题导向中的“问题”一词和用以致学中的“用”字不仅是在强调应用,更是在强调对现实情况的重视,没有联系实际的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读书,务必要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张三读《毛选》,要实现《毛选》的张三化;李四读《毛选》,一定要实现《毛选》的李四化。


快乐而充实的时光总是过得这么快,不知不觉,我们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


最后,希望我们能够读好书,与伟大格局者同行。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做时间的朋友,做阅读领域的长期主义者。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用以致学,倒逼自己输出,持续创作有价值的作品。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