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全部

[坡仔跟你一起阅读好书·第二十二期]《马克思靠谱》​​第二章 再见吧!黑格尔 —— ​一、二十四岁的《莱茵报》主编

苏东坡忠实粉丝
发表于 2021-08-03 15:33:11

       不枯燥,不戏说。

       马克思第一次以流行文化的方式,与新生代深情相遇。​

       本书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彩色的、依然“活”着的马克思。

       在书里,年轻的马克思叛逆过,喝酒决斗、给白富美贵的燕妮写过情诗,思考让他的叛逆闪闪发光,为人类幸福的理想让他把高调唱成高尚( 第一章);马克思获得哲学“武林秘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超越“师父”黑格尔(第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越了人类历史上关于友情的一切传说(第三章);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与成熟(第四章);史上最神秘莫测的“意识形态”其实并不讨厌(第五章);马克思如何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第六章);马克思的无尽苦难赤子情怀与豁达胸襟令人热泪盈眶(第七章);马克思这位资深“大夫”为资本主义开具的经典“诊断书”和“病危通知书”(第八章);晚年马克思笔耕不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第九章)在书里,针对诋毁马克思的种种谣言,我们用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在书里,别具匠心地设计了“马上学习”板块,意为在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深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在书里,很多成长的烦恼也能从马克思的经历和思想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内蒙轩◎​主编


​第二章 再见吧!黑格尔

       从版逆少年到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抛弃康德,拥抱黑格尔,迅速成为“博士俱乐部”中最耀眼的新星。从哲学博士到《莱茵报》主编,马克思的文章刀刀见血,令书报检察官坐立不安。在社会现实的冲击下,马克思头脑中坚固的黑格尔哲学出现一经裂缝,新的世界观即将破土而出。克罗茨纳赫的蜜月,孕育了马克思和燕妮第一个孩子,也见证了唯物史观萌芽的成长。从“绝对观念”到“市民社会”,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马克思决绝地告别黑格尔,与恩格斯携手振开人类哲学史新的一页。


​一、二十四岁的《莱茵报》主编

1.马克思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如果说马克思需要填写一个履历表的话,上面第一份正式工作可能就是编辑。

       说起这份工作,不得不提起一个马克思从未见过,但却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黑格尔。前面讲过,黑格尔让马克思醍醐灌顶,在学术的道路上疯狂奔跑,黑格尔甚至成为了马克思神一样的精神偶像。这个故事要从马克思的一次休学疗养说起。

       来到柏林大学的马克思几乎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交给了紧张的学习和研究,他常常是在微弱的烛光下通宵达旦地钻研,这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最后只能休学疗养。虽然说是要休息疗养,但是马克思可没闲着。在疗养期间他把已存的所有黑格尔的著作读了个底儿掉,成了个“黑格尔分子”。

       马克思的传记作者梅林后来说,马克思在两个学期学的内容,“如果按照学院的喂养方法,20个学期也学不完”。这种玩命的架势马克思保持了一辈子。其实黑格尔和马克思是一对从未见过面的师徒。这段师徒之情完全都是在马克思大量地拜读师父留下的“武功秘籍”中形成的。

       可是马克思并不是一个读死书的学生。虽然他当时在江湖上也算是有师承、有门派的人了,但是他并没有像门派中其他师兄弟一样在组织如日中天的时候加入那个捧臭脚、拍马屁的潮流当中,而是沉浸到图书馆中潜心修炼,认真地思考寻找黑格尔理论心法中的漏洞和破绽,以此提高自己的内功。马克思这样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气质陪伴了他的一生。其实,也正是黑格尔的革命精神让马克思发现了他一生受用无穷的“批判的武器”。

       因为笃信黑格尔思想,马克思还曾加入青年黑格尔派。不过也正是因为信奉黑格尔思想,大学毕业后的马克思并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教师工作。


黑格尔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黑格尔的革命精神和思想触及了封建普鲁士政府的利益,普鲁士政府刚好换了一个极为保守的教育部部长,他坚决维护封建制度,坚决打压黑格尔思想。当时的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自然就进不了普鲁士政府的公立大学。普鲁士政府不喜欢黑格尔,但代表资产阶级利的一些商业资本家喜欢黑格尔。《莱茵报》背后的大股东都是一些商业资本家,他们与普鲁士政府是对抗的,所以他们喜欢马克思。

       根据德国历史学家弗兰茨·梅林的《马克思传》和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的《马克思传》记载,正是这样的一种机缘巧合就使得二十四岁的马克思成了《莱茵报》的主编。编辑《莱茵报》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他在这个时期写了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为贫苦人民辩护,对专制制度做了尖锐的谴责,揭露了社会的丑陋和黑暗,成为名副其实的政论家。加盟《莱茵报》让马克思从一个有着活动家倾向的学者变成了一个带着学者风范的活动家。

       如果说大学期间是马克思修炼心法提高内功的时候,那么在《莱茵报》工作的那个阶段就是他检验修炼成果的时候。那个阶段的经历让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写了大量的文章,触及了社会中的很多现象。但在与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过招的时候,马克思发现,自己在大学里跟黑格尔一直研习的套路和招数并不能做到应对自如,甚至有些招架不住。这怎么办?


​2.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裂痕

       刚刚踏人社会,有着一身黑格尔哲学硬功夫的马克思,却遇到了现实这个强大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黑格尔教的招不好使了。

       第一个回合就是一项名叫《林木盗窃法》的新法案。当时莱茵省正在讨论这项新法案,这项新法案的目的是要惩罚那些到森林里捡枯枝的穷苦农民。因为在林木所有者看来,未经允许私自捡拾森林里的枯枝,就是盗窃。但是农民祖祖辈辈都是靠捡拾枯枝来生火做饭,维持生计,想不到现在枯枝成了林木所有者的私有财产。一边是农民的生计问题,一边是林木所有者的个人利益,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法律应该站在哪一边呢?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国家和法律是“理性”的化身,普鲁士政府就是这样一个“理想国家”,它会永远坚持公平和正义,永远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现实却大大出乎马克思的意料,在物质利益面前,“理性”被打得落花流水,《林木盗窃法》坚定地站在了林木所有者一边。

       马克思很愤怒,写文章抨击莱茵省议会的做法。他说,农民捡拾地上的枯枝,是大自然赋予农民的正当权利。现在社会上一小部分人要把公共财产据为己有,而且还要立法来惩罚农民,这不仅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伤害了法律公平公正的精神。

       马克思说莱茵省议会的做法,不仅打断了法律的手和脚,且还刺穿了法律的心脏。经过这场论战,马克思清醒地意识到,普鲁士政府并不是黑格尔说的“理想国家”,它只代表私有者的利益,所谓的法律只不过是私有者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

       如果说第一回合让马克思看清了法律的虚伪性,那么马克思碰到的第二回合,黑格尔的国家理性,又明显底气不足了。因为摩塞尔地区贫苦农民的争论引发的问题,让马克思对普鲁士国王陛下的政府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1842年12月,马克思担任主编的《莱茵报》发表了一系列反映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的文章,这让莱茵省的总督大为恼火,指责《莱茵报》“企图煽起不满情绪并削弱政府和臣民之间的关系”,要求文章作者出面说明情况。马克思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写了一篇回应文章——《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不再单纯地指责私人利益,他发现国家本身就有很多“缺陷”。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也就是政府治理下的贫困,所以即使再换一拨称职的公务员摩塞尔地区照样贫困。

       马克思有句很经典的话:“(国家生活现象中)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在研究这些关系的时候,不是要去寻找善意和恶意,而是要研究这种客观关系是怎样对官员的活动发生决定性作用的。

       这样一来,马克思先是对法律失望,后来又对政府失望,两重失望一累加,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就暴露出来了。马克思意识到,要揭示物质利益和国家立法之间的真实关系,仅仅依靠黑格尔哲学是无能为力的。正是《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的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学,这是马克思头脑中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道裂痕,也是他破茧重生的开始。

       从这件事里,我们也能看出,马克思刚一走上社会实践的舞台,就显示出善于把握实践的高超能力,和敢于怀疑权威的过人勇气。

       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论产生了怀疑,但是他并没有抛弃老师。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有人质疑黑格尔,甚至恶意地称黑格尔是“死狗”,这个叫法在那个时代其实就是在变相地说这人一无是处。当年的好多师兄弟已经倒戈,可听到这样的话,已经自立门户的马克思却勇敢地站出来在江湖上喊话——“我是黑格尔的徒弟”。此时此刻,马克思真的应该拥抱黑格尔,为他盛情地演唱一首:You raise me up(你鼓舞了我)。


​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黑格尔为什么能成为大咖马克思的老师呢?是因为黑格尔有两大秘密武器让年轻时的马克思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是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二是貌似强大的概念辩证法。先说黑格尔完整的哲学体系,在这个庞大的哲学体系里精神决定了一切。

       说到这里,先给大家简单地科普一下黑格尔。前文我们也讲到,马克思一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以说很多哲学家大都放浪形骸,只注重精神世界,黑格尔却是哲学家里为数不多的理论工作与俗世生活都过得很幸福的人。

       黑格尔一方面追求精神境界的完美,创建了一个伟大的绝对观念体系并宣布德国哲学在自己这里到达了顶点,无人能超越。

       另一方面,他追求俗世生活的完美,他的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可他自己却当上了普鲁士封建政府统治下柏林大学的校长,享受着荣华富贵。从世俗的角度来说,黑格尔的人生是很完美的,有名有利,立言立德,棒棒哒!

       很多人曾抱怨说,黑格尔的理论太晦涩,根本读不下去。没错,德国古典哲学就是这个特征。古典怎么理解呢?本是形容建筑物庄严豪华,雄伟瑰丽,德国哲学也有此特点。黑格尔又把德国古典哲学推上了顶峰,所以啃黑格尔的理论,自然会产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觉。

       要读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我们不妨先读一本黑格尔的朋友大文豪歌德的《浮士德》。歌德曾经在黑格尔评教授职称时帮助过他,两人关系不错。后人也总喜欢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歌德的《浮士德》相提并论,浮士德在无尽的世界里漫游探索人生,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在世界的探险旅行、实现着自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绝对观念”。

       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每个哲学大侠都爱自创一套绝对真理来完成体系,并演绎论证其完美,黑格尔也未能免俗,他创造了绝对观念的完美哲学体系。绝对观念指的是宇宙的本质与理性的绝对形式,也就是说,绝对观念是一切事物的起源。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一个圆圈圈,是以自我意识为起点,经过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

       与此相对应,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包括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逻辑学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部分构成。

       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属于逻辑学的展开,因此又叫应用逻辑学。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精神哲学研究人和社会。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是逻辑学“外化”而成的哲学。自然哲学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

      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分为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客观精神包含法哲学和历史哲学而绝对精神是一个纯粹精神领域既主观又客观,是艺术哲学、宗教学和哲学史黑格尔认为自己的哲学是绝对精神的结束,他把握了绝对真理,他是世间万物的终结者,是上帝的自我意识。

       至此,黑格尔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体系却又不幸地论为模式。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一个圆圈圈,是以自我意识为起点,经过三个阶段回归于绝对精神。它是“精神超出自我,分裂自我,异化自我,同时又回到自我”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精神以逻辑为原则,以对立统一为动力,循环往复,自然、人、社会、国家、法在循环中产生,世界万物的丰富性在循环中展现。黑格尔说这个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独自存在的绝对精神就是上帝。黑格尔本人并不是基督教哲学家,他早期的著作里也不时地批判着基督教。那为什么黑格尔要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上帝呢?

       其实,“上帝”一词内涵丰富,很多哲学家都将自己哲学的核心概念归结到上帝。比如说,斯宾诺莎就曾说“实体即上帝”,但这个“上帝却并非基督教中的上帝,而这些哲学家也不是传统的教徒和上帝论者。

       黑格尔之所以将绝对精神归结为上帝,除了可以使绝对精神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还有就是这个“上帝”可以保护黑格尔免受迫害。尽管人们赞美黑格尔是哲学大神,但大神背后也“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为求自保,黑格尔不得不将自己哲学的革命意义深深掩藏在“上帝”的废墟中。

       再说黑格式的概念辩证法。黑格尔觉得,自己创建的体系这么完美,世上还有哪个方法论能与这个体系匹配呢?建立在矛盾律基础上的传统逻辑只适合日常生活,太低级,根本不适合我的哲学思考。哲学要达到更高的真理,需要不断的变动,于是黑格尔创立了新的方法论:概念辩证法。

       这种辩证法类似于植物从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这样的发展过程,即正题+反题=合题。从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不是简单克服,而是完成了质的飞跃。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事物不是静止的,是变动的。马克思从黑格尔的辩证法里看到了“革命性”。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自以为是的处女座的黑格尔看不起东方社会和东方哲学他说“中国无历史”,有的不过是君主覆灭的重复循环,任何进步都无法从中产生。他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哲学不过是枯燥的理智。他尤其看不起孔子,认为《论语》不过是孔子给弟子们普及一些常识道德,这样一位讲究实际的世间智者,没什么思辨哲学,有的不过是一些老练、善良的道德教训罢了。他还大放厥词:中国人的语言——汉语,根本不适合哲学思辨。

       这一批评彻底惹毛了一位清华男同学,偏巧这位清华男青年也伶牙俐齿舌灿莲花,他撰文驳斥:“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付赫变”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拉丁文中亦无义到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信之。”这位清华男生就是钱锺书。

       其实黑格尔这次的批评相当草率且很不负责任,“奥付赫变”一词德文是“aufheben"其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对旧事物的批判和继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这一极具思辨意味词语的中文翻译是“扬弃”想想农民碾麦子扬场的动作,你就会心一笑,这词译得不仅信达雅且形神兼备,并且相当思辨。有舍才有得,先扬才能弃,其实中文里这样讲究思辨的词汇很是丰富,黑格尔估计没通过汉语四六级。


4.唯物辩证法是个大智慧

       黑格尔是处女座,处女座追求完美故而纠结,这一点在黑格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黑格尔是典型的做人、学术两不误,在世俗生活上,相对于很多哲学家或不婚或不羁的气质,他既能当封建政府官方大学的校长,他的哲学理论却又为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在学术理论方面,黑格尔的体系是完美的、静止的,可他的方法论却是革命的、辩证的,直接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都具有运动的绝对性,一切现实都会丧失必然性和合理性。于是乎,貌似完美静止的体系和讲究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辩证法产生了冲突。

       多年之后,马克思作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典型,站在老师黑格尔的肩膀上,不是把精神与运动,而是把物质与运动联系在一起,将黑格尔颠倒的世界观扶正过来,把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唯物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概念辩证法,不是从现实派生出来的辩证法,而是从绝对精神里面不断地辩证运动。实际上这个是有点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学到了老师最有价值的东西——辩证法,但是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在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对立,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物质、从现实、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解释一切,改造一切,给辩证法铸就了唯物论的底座,把黑格尔颠倒了的辩证关系扶正了过来,把概念辩证法变成了唯物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的创新之处。

       讲到唯物辩证法,很多人都蒙圈了!到底什么是辩证法?从学理上讲,唯物辩证法有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有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还有一系列基本环节——现象与本质、理想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相对与绝对、抽象与具体、偶然与必然、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等。其实,通俗地说,要掌握唯物辩证法只要把握两分法、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美键词就可以了。

       先说说两分法。有人一提两分法就以为是将事物简单地分为好和坏,这太幼稚、太庸俗。两分法的本质是多分法就是多角度看问题。看任何一个问题都要看到它的多棱、多面、多角,一定要解剖着看,要目无全牛。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多角度看问题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右图,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什么?一个老太太。


       大家把书旋转180度再看,看到了什么?没错,请相信你的眼睛,你看到的是一个美女。这就是多角度看问题的魅力:生活当中我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角度。当我们运用多角度的方式来发现问题的时候,可能那些丑恶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但是我们更可以在生活当中发现美。

       再说结合。结合就是在多角度看问题的基础上,把重要的角度结合起来,这其实也是我们可以操作的创新。这个时代的创新有三种:第一种是原始性创新,第二种是集成式创新,第三种是消化吸收再创新。而我们每个人都能操作的创新就是后两种,就是结合式创新。例如,SWOT的分析方法把优势(S)、劣势(W)、机会(0)、威胁(T)一组合,就会形成SO、ST、WO、WT等创新性战略。


       最后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其核心就是在两分和结合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类,就像重庆火锅里那个九宫格一样,把问题落小落细。例如,当代中国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还面临着挨骂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挨骂呢,也就是怎么看待对我们的批评呢?

       用唯物辩证法我们可以从批评的动机(善意的或恶意的)和批评的根据(有客观根据或无客观根据)两个维度对批评进行分类,两个维度四个方面一交叉结合,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善意的、有根据的批评,可以称之为建设性批评,如同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批评,这样的批评我们应当鼓励并接受;

       第二类是恶意的或是无意的有根据的批评,可称之为牢骚性批评,如同利益受损者的牢骚抱怨如果这些人的利益确实受到了损害,不管他们的态度如何,对于他们的抱怨和批评,有关部门应当包容、重视并予以解决;

       第三类是没有动机亦没有根据的批评,可以称之为跟风式批评或发泄式批评,如同在大街上看热闹,看见有人起哄谩骂,也跟风瞎骂,对于这种“批评”,就应当及时地公布真相,以正视听,有效引导;

       第四类是有恶意动机、不但没有根据而且编造证据的造谣抹黑式“批评”,这种“批评”实际上就是造谣。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对于这种造谣抹黑式“批评”绝不能心慈手软,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和惩治。可见,当掌握了唯物辩证法以后,再去看待批评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得更深刻、更直接,就不会简单化地对待批评,而是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辩证法,有助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让我们具有大智慧,变得更幸福。经常有年轻的朋友问笔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我现在很困惑,很焦虑,怎么办?”

       其实,这种困惑的由来是因为没有搞清楚理想和现实的辩证法。理想是什么?理想是基于未来的一种设想。理想之路有无数多条,未来的途径有无数多种,但是现实呢?现实的路只有一条,我们人生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焦虑就是因为经常把对未来的美好设计误认为是一定会实现的现实。

       比如说有人想要考公务员,总觉得只要考上公务员就可能成为国家总理。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旦理想泡汤,失落、困惑、焦虑就来了。这样讲或许还是有些抽象,我们不妨通过一个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理想和现实的辩证法。

       假如你是一个高颜值美女,在大学里面谈恋爱自然是必修课。大学时的你会喜欢什么样的男生?一定是阳光型的高富帅,而像笔者这样的矮瘦穷可能就不受待见。假设笔者跟高富帅一起追你,那时的你可能眼也不眨就会选高富帅。

       笔者自然受了刺激,不争馒头,争口气,发誓活出个人样来给你看看,于是创业成功。与此同时,你跟高富帅结合以后家道败落。

       十年以后同学聚会,我们在停车场偶遇,我创业成功,推开的是宝马740的车门,高富帅因为家道败落,跟你推开的是QQ的车门。见面的这一刹那,你后悔了,心想当年怎么就瞎了眼呢。尽管现实是不可能让你回到从前的,但是上帝听到了你的心声,允许你乘坐时光机器回到十年前。

       这次,你重新选择,你因为看到未来,选择了矮穷矬的笔者。然而,千万不要以为未来会原封不动地重新上演,因为就在你做出这个选择的一瞬间,这一切又都变了。

       你想想矮穷矬的笔者会怎么想。我想我什么都没有,却抱得美人归,今生何憾,今世何求,考个公务员,过个小日子,小富即安,老婆孩子热炕头,人生圆梦了。高富帅怎么想呢?受刺激了,那么多女孩追他,他不搭理别人,他追你你还不搭理他,他不争漫头争口气,他要活出个人样来给你看看。尽管家道败落,但是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他创业成功。

       十年以后,我们停车场偶遇,高富帅打开的是玛莎拉蒂的车门,而笔者和你或许是从电动车上跳下来的。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辩证法很多人觉得理想那么高,现实那么低,不要怕,因为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一切都是在发展的,其实这就是辩证法。所以同学们好好跟着马克思学唯物辩证法,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你的心理会越来越强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用这个比喻仅仅是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理想和现实的解证关系,绝没有把开什么车作为成功与否标志的意思。真正的成功还是本书前面所讲过的,在满足了基本物质条件基础上的精神富足与充盈。


【马上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和应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论。”他强调:“必须学会运用并证法,分清层次,认真思考。'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学习辩证法,是为提高决策的质量,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的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更善用辩证法。例如,他讲改革要做到蹄急而步稳;讲生态文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团结问题,提出正确处理好“手指”与“拳头”的关系;讲精神文明,提出“虚功”一定要“实做”;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好政府这只手的作用;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强调要从供给侧发力,也强调不能忘了需求侧,强调的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人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续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可见,从小我到大我,从小确幸到大幸福,从个人生活到治国理政,智慧的辩证法无处不在。

965 0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