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坡仔的学术之路•第十三期]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社会建立在“共谋的”表演之上

2022-07-13 18:37:41
0
809

       今天,我们为大家解读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名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戈夫曼。1922年,戈夫曼生于加拿大,他是乌克兰裔犹太人,大学毕业后他来到美国的社会的芝加哥大学学习社会学。1953年从芝大获得博士学位,为了写作博士论文,他曾到设得兰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上做了一年的田野调查,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如果你读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就一定不会对此感到陌生。在这本书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次调查的事例。 获得博士论文的第二年,也就是1954年,戈夫曼来到了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做了三年访问学者。
       我们现在将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版的。可能因为这些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吧,戈夫曼的研究者定位很特别。
       阅读他的著作混杂着两种带入新感受,一种是研究者透过小孔窥视研究对象,另一种是研究者深处研究对象之中,但是你也说不清他究竟算是在场还是不在场,他似乎是透明的,自由地调整自身与研究对象的距离。
       他观察研究对象的角度既不是洞悉一切的上帝视角,也不是现象学常用的带入视角,也不是符号互动论用的那种冷冰冰的实验心理学的视角。
       总之,他的视角很特别,将主观和客观、观察和体谅融合得非常好。我们看得出戈夫曼是一个很敏感、很细腻的人。
       我们要额外说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不是他的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一个设得兰社区中的交往行为》。可以说“交往行为”,这一研究主题贯穿了戈夫曼的研究生涯。
       接下来,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研究背景、理论意图、研究问题、核心内容及研究应用五个方面来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01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研究背景:研究所处的时代脉络和学术脉络
       我们先来看本书的研究背景。
       读这本书,我们需要把它放在两条脉络中来理解。
       第一条是时代脉络,是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正沐浴在二战胜利的荣耀之中,未来将持续十年之久的黑人平权运动在这一时期的后期才刚刚展开。可以说美国和美国人处于一个无比自信的时期,我们能够看到,虽然戈夫曼是犹太人,但整本书中却明显表现出对美国白人社会文化的认同感,比如类似“在我们盎格鲁萨克逊社会中”这样的说辞在这本书里反复出现。
       这一时期美国暂时没有对外战争,经济蒸蒸日上,美国文化席卷全球,黑人平权运动还没有展开,这一时期可能是北美白人中产阶级最美好的时光。
       这本书里戈夫曼明确以中产阶级来定位他的研究对象。不过,由于书里有丰富的对白人中产阶级的围观描写,人们就据此认定这本书意在揭露白人中产阶级的虚伪性。这一认识其实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上,鲁夫曼只是从美国人的行为出发去探究美国社会的运作。他认同美国白人文化。这一认同,给这本书注入了细腻、专注与深刻。
       第二条脉络是学术脉络。
       当时美国的社会科学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主流,甚至后来有人说二战之后的社会科学就是美国化的社会科学。这在二战之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德国学术曾盛极一时。20世纪50年的美国社会学以哈佛大学为学术中心,以帕森斯为核心的帕森斯学派在社会学界具有统治地位,在整个社会科学界已有广泛的影响。
       戈夫曼在芝加哥大学接受社会学教育的时点,正是帕森斯逐渐建立自身学术地位的时候。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注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受到芝大传统的社区微观社会学的训练外,戈夫曼还受到了帕森斯学派的影响。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帕森斯的宏大体系已经把社会学带入了系统论层次,任何一个有抱负的社会学研究者都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承认这一点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正视整个研究的系统性。不得不说,无视戈尔曼作品的系统性,把他的作品读得琐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让我们稍作总结,这一部分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放在两条历史脉络里,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著作成为经典的原因。
       毫无疑问,这本书在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一条脉络涉及二战后美国社会强烈的社会自信,美国人需要更高层次的自我理解。
       第二条脉络是帕森斯社会学建立起统治地位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理论局限性。敏锐的学者,比如本书作者戈夫曼无疑会对此作出回应。
       可以这样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迎合了西方群众对自我认知的需求,同时它立足于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回应了学者们已隐约感觉到的学术痛点,因此他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也是必然的。



02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理论意图:建立普遍适用(于英美社会的)解释框架
       接下来,我们来解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本书的理论意图。
       在这本书中戈夫曼的理论意图是什么呢?
       在前言中,戈夫曼开篇便表明了自己的理论意图,就是通过一个特定的视角展示特定的社会生活,即是英美的社会生活,然后将发现的一组特征整合为一个框架,一个可以用来理解社会设置的框架。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你可能要问这一特定的视角是什么?
       其实就是戏剧表演视角。
       后来人们甚至把戈夫曼的理论称之为“戏剧理论”和“拟剧论”,如果你在知网上搜索过戈夫曼的相关论文,就一定看到过这样的说法。
       戈夫曼使用了大量的戏剧表演术语来引导我们观察生活,让我们注意到日常生活戏剧化的一面。虽然使用表演术语来描述生活并不少见,平常我们或多或少也会使用这类术语,我们却不要把戈夫曼的这一视角绝对化、普遍化。这只是几种可供选择的视角之一,只是理论工具而已。
       戈夫曼自己也说,这一戏剧视角可以作为技术视角、政治视角、结构视角、文化视角的补充,但不是对这几种视角的代替。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观察仪器,可以让我们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对象。
       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这一视角的优越地位,过于认可“戏剧性”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是社会生活最本质的特征。我们就会很容易走向极端,生活在我们眼里将充满了虚伪和自私。
       但事实上,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戈夫曼对自身所处的北美社会有着很明显的认同感,反社会思想和他毫无关系。
       其实,如果读一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你也会发现,从戏剧的角度认识人类生活,在西方文化里有着悠久的学术历史。


       我们要注意的第二点是戈夫曼对当代英美社会生活空间特征的强调。
       他特别强调了英美社会生活发生在有物理界限的建筑物之内。
       我们知道,从上个世纪中叶起,随着英美社会逐渐步入高度工业化,他们的社会生活主要发生在室内空间,包括工业生产。所以社会生活的“空间室内化”特征,毫无疑问,算得上是英美社会的文化特征之一。
因为是室内生活,因为发生在一个限定的空间内,所以空间的装饰性特征特别重要,室内就是生活的舞台,舞台就需要特别的设计。
       现在我们仍然能看到室内空间特征和戏剧表演视角是紧密结合、高度一致的。主要社会活动发生在室内这一特征,已决定了面对面的活动,或者社会学常说的“在场”,具有特殊的理论重要性。
       可以说,对在场性的凸显,对面对面活动的重视,是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特征,未来我们在现象学社会学中也会发现,对在场性的重视。可以说,他是学者冲破帕森斯理论束缚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03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研究问题:个人互动如何创造出社会性自我
       分析了戈夫曼的理论意图之后,接下来我们来看他是如何来实现理论意图的。
       所有研究都需要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向更高层次的理论意图前进,让我们再回忆一下戈夫曼的理论意图是什么?
       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希望建立一个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分析框架,用来分析英美社会任何具体的社会设置。我们很容易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书中包含了大量对自我表现技巧的描述和例证。
       这些算是本书的研究问题吗?
       不是,要把握戈夫曼的研究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很明显,却又很容易被忽视的信息入手。毫无疑问,《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一本地道的社会学专著。因此,它具有最基本的社会学问题意识。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探求社会的构成和运作机制,用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话讲,就是“社会如何构成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以“社会是如何构成的”这一基本社会学问题引入,我们将会注意到这本书所有对自我表现技巧的描述和例证,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即“社会是如何构成的”?
       请注意书名中的“自我”一词,“自我”不是个体,“自我”是个体的社会性存在或社会性特征。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避免把本书读成人际关系指南或成功学书籍,即使戈夫曼确实从这类书籍中获取了一些素材。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一个地道的社会学专著,它关注的人最基本的社会学问题。


       关于本书的基本研究问题,我们将使用一个比喻,再次叙述一番。
       戈夫曼的基本研究问题就是把握英美社会典型的社会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是如何通过无数个具体行动者,在具体的场景里通过具体社会社交而产生,进而沉淀为社会制度的。
       这几个问题可以说是社会学版本的蝴蝶效应问题。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用戈夫曼的话说,就是表演者通过表演、通过操纵来界定情境。反复如此,并进一步形成超越具体在场情境的社会制度。
       所以我们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一定要把具体的论述放在这个基本问题之下来看待,要整体地看待丰富的细节描述。否则,很容易被戈夫曼的行文方式给带偏了,把一门社会学名著读成了成功者指南、人际关系面面观。



04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核心内容:剧班的表演是维系社会情境的基本机制
       好,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本书的核心内容。
       总的来说,戈夫曼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幅图景:从印象管理的角度审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我们发现在社会机构的界墙之内,表演者们组成剧班、彼此合作,向观众呈现出特定的情境定义。这些表演由特定的礼仪活动和体面准则所维系,发生在特定的表演区域集中,剧班成员之间互相熟悉、互相依赖,他们共同拥有的那些不能泄露的秘密。剧班与观众之间也维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一致性。但是各种冲突甚至崩溃常常发生,表演者、观众和局外人都会使用各种技术来维持表演,设法避免崩溃,并通过挑选特定类型的人员来组成剧本或作为观众。


       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表演是基本行为类型。
       当一个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通常会想要了解这个人,了解他有助于我们预期他想要做什么?他可能会做什么?我们能够期待他做什么?
       从生活经验可知,这个人也知道我们在观察他。为了传达特定的信息给我们,或者说为了控制我们,他会主动调整自身行为。
       一个合格的社会个体,有能力通过表达自己来影响大家对整个情境的定义。这一有意识的行为就是表演。
       戈夫曼用表演来指代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时,他所表现的并非那些观察者产生了某种影响的全部行为。这些观察、这些行为表达,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陌生,“察言观色”,“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最基本教育之一。
       进一步说,我们也都知道人们会明确地表达信息,人们也会无意中表露出一些信息,而这些无意中表露出的信息更受到敏锐社会观察者的青睐,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话题。
       戈夫曼明确区分了个体表达的这两种类型——表演者给予的表达和表演者流露出来的表达。
       “给予的表达”往往依赖于语言清晰而明确的,“流露的表达”是戈夫曼在这本书中关注的重点,它的范围更加广泛,甚至广泛到无法定义。
       比如我们刚刚把“明确的语言表达”定义为“给予的表达”。可是我们都知道,存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也知道口误是精神分析中非常重要的研究素材。
       因此,“给予的表达”和“流露的表达”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但是这一区分却又至关重要。因为这一区分表明了表演中一种不平衡的存在,也就是表演者只会意识到他所要传达的信息,而观众却能同时观察到表演者流露出来的信息。
       在这个意义上,观众比表演者更加清醒,观众并没有在表演者对信息的操纵中变得消极被动,这一认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维持了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性存在,而不是权力性存在。
       总之,表演是个戈夫曼理论的基本行为类型,表演者所流露出来的表达要比表演者给予的表达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第二个方面:表演的时空特征——前台和后台。
       我们接下来要谈谈表演所具有的时空特征,特别是其中的空间特征,所有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都不可避免要考虑到具体的时空条件。毕竟在任何一个社会与文化中,说话做事分时间、分场合都是最基本的社会知识之一。
       从我们还是孩童时,给父母和师长就会不断地教导、规训我们的行为,其重点是让我们掌握行为与场合相匹配的分寸。
       比如日常在家中吃饭,我们并不会在意座位的安排,并不会在意入座的先后顺序。可是在外出聚会时,即使参与者仅限于最亲密的家庭成员,座位问题也会受到重视。
       时空要素在戈夫曼的研究中也具有显要的地位。
       一方面在于对具体时空的重视是任何行动,尤其是社会行动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戈夫曼的主要关注当代的欧美社会,他认为当代欧美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生活、生产活动,主要发生于有明确边界的室内空间。显然,这些室内空间的设计和安排具有明确的功能假设,会明确指向预设的社会活动。戈夫曼将这些室内空间的物质特征,比如舞台设施、装饰品、布局的称为“舞台设置”,表演者需要借助舞台设计来完成特定的表演功夫。
       戈夫曼甚至将空间隐喻扩展到了个人,他把人们用以理解表演者意图依附于表演者身体的一些装备,定义为“个人前台”。
       比如开学第一天作为学生,我们看到一位身着职业装的女性或者男性走上讲台,通过外表我们会知道他就是这学期的任课老师。接下来这位老师做出了一个亲切的举动,我们会了解这种亲切感的传达,代表这位老师希望我们能够持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他在邀请我们向他提问、与他交流。


       戈夫曼提出了“前台”和“后台”这对重要概念。
       作为社会互动研究的核心要素之一,前台是表演区,当表演者出现在前台时,他已然准备好了,要在观众面前表演,借助前台和舞台设置,他完成了预设的表演。
       讲台就是我们都十分熟悉的“前台”,讲台周围不仅有一个明确的区域边界,比如高出一截儿的地台,而且有讲桌、黑板、电脑的道具,协助老师完成授课,也在老师授课的区域周围帮助划定了明确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老师会首先完成特定行为,避免其他和舞台设置不符的行为。
       比如,我们常常在老师电话响起的那个时刻,观察到一些尴尬和歉意。
       后台是表演者确信观众不会闯入的局。后台指那些与表演相关,但与表演促成印象不一致的行为所发生的地方。
       与前台的舞台设置不同,后台的设置会刻意模糊道具之间的区别,从而营造出一种不同于表演区域的特征,有利于表演者的心理转换。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对表演者心理层面的影响来理解后台。
       确信观众不会闯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只有如此,表演者才可以调整自己,提高表演能力,在剧组成员之间建立亲密感。

       总之,通过划分前台和后台,戈夫曼向我们揭示了更多表演的秘密,展示了更为复杂的表演过程。



       第三个方面:剧班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行动者,个体不是。
       在任何一个以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和重点的社会学研究中,行动者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谁是行动者呢?最自然的回答是个体。
       戈夫曼的著作充满了大量对于微观互动的描述,似乎个体就是戈夫曼的行动者。尤其是我们很容易观察到本书的第一章《表演》体量上占到了全书的四分之一,内容上对于个体表演的方方面面分析的详细周到。
       但是,个体并不是戈夫曼所设定的行动者,剧班才是,这是为什么呢?
       戈夫曼认为,表演主要被用来表达他所表现的工作的特征,而不是表演者的个人特征在表达中的延伸。
       比如说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需要面对学生进行表演,这一表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而不是为了向学生表明我是一名有编制的教师。
       因此,一个特定的参与者所做的表演是由多个参与者亲密合作、建立并维持的情景定义的一个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把剧班而不是个体定义为行动者是合适的。


       当然,戈夫曼也告诉我们,一个个体也能组成剧班,但是显然“剧班”概念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能包含更为丰富复杂的社会互动细节。
       什么是剧班呢?
       戈夫曼用道具来表示,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配合的任何一组人,在表演分工上相互依靠、相互熟悉是剧班的特征。
       我们仍然一名中学教师为例,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之间明显构成一个剧班,共同执行最核心的表演——即教学。而班主任和其他班级的班主任之间,如果我们分析的是一个具体班级,那么他们显然不构成剧班的概念。


       把个体而非剧班视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行动者,是对戈夫曼理论最普遍的误解之一。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戈夫曼的著作是地道的社会学研究。在上个世纪50年代,优秀的社会学学者已经认识到,要从整体出发来定义构成要素。因此如果说社会的存续需要维持一个个特定的情景定义,那么能承担起这一责任的只能是相互配合的一群人,也就是剧班。他们在社会机构的界墙之内彼此合作,向观众呈现特定的情境定义。
       


05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理论应用与发展:超越“在场”的社会,更多的“戈夫曼”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第五部分的内容。
       本书提到了很多具有伸缩性的概念,让整个分析框架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微观走向宏观,具有更多的拓展性。
       根据我们的分析,目前关于本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主要方面。
       一、戈夫曼理论的应用。
       我们一本社会学名著当代社会学大师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为例,来看看戈夫曼的广泛影响力。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在论述托育时,特别强调了托育的两种机制。
       其中一种机制是专家系统。比如我们到银行去办理业务,为我们提供服务的是一台机器或者某位工作人员。但事实上是它背后的一整套专家系统支持这些服务,让我们能够享受这些金融便利。
       在银行这个具体的空间,我们接触到的只是这套专家系统的“前台”。银行职员作为表演者,通过他的语言、行文、着装等来为我们提供一种专业的服务,让我们对这套专家系统发展出一种信任。
       我们仔细阅读吉登斯关于专家系统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明显的“戈夫曼痕迹”。毫不夸张地说,吉登斯是在用戈夫曼的语言来阐述专家系统。
       我们再选取一篇发表在C刊《当代传播》上的论文《网络视频分享中的自我呈现》,来说明戈夫曼理论在当下社会研究中的应用。
       借助前台后台概念作者把网络社会中的个体活动划分为“前区”和“后区”,上传自拍视频、MV是个人的“前区”角色扮演,这种角色所呈现的个人形象与“后区”的个人形象常有不同,甚至会导致后区的消失,进而侵犯到个人隐私。
       这篇论文把前区表演和他对于后区的损害相结合,通过数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视频分享中的前区扮演和他对真实生活后区的威胁,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


       二、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理论的未来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增加了信息的复杂性、及时性网络的匿名性,同时也增加了表演者身份的多样性。
这些更加多样的场景,扩大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也让戈夫曼的理论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
       当下,社交网络发展迅速,深度介入日常生活之中。从前需要依赖于物理实体分割的表演空间,可以由网络技术轻易实现,人们对表演舞台的控制手段愈加丰富,所获得的社会回报也愈加丰厚。
       戈夫曼所探究的“舞台”,在新的环境下也有了新的特点。
       第一个新特点是:前台与后台的界限在模糊。
       随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后台都可能被作为一种设置暴露在前台之中,表现出后台公开化趋势。
       比如下班后的生活通常发布在私密的个人空间中,但朋友圈的晒健身、晒美食、晒娃等展示,让这些私密内容从后台流入到了前台,扩大丰富了前台区域,却也挤压了后台区域。

       第二个新特点是:可选择的自我呈现和角色的超常规多样性。
       这是说,一方面人们可以更加精细地切割自我的积极和消极部分,呈现积极部分,掩盖消极部分。
       比如,在自拍软件的超强修饰下,照片在经过瘦脸、瘦身、磨皮、大眼等处理之后,呈现人人皆网红的特征。深深加工过的前台,满足了理想化表演的需求。
      另一方面,通过分组设置,对好友进行分类,可以对特定观众隐藏信息,在不同的观众面前塑造不同的自我形象。
       比如,经验分享、能力展示、自我反思、示弱和求助等多种角色。
       无论是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应用研究中,戈夫曼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他对“在场”这个情境所作的细腻观察,对社会活动中空间要素的重视,对行动者策略性的敏锐的分析,都让他的理论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空间。



06 本书小结
       一、这本书迎合了二战后英美社会对自我认知的巨大需求,清晰地描述了一个中产阶级为主的白人社会的生活细节。同时,它也回应了学者们已隐约感觉到的学术痛点,从微观互动的视角,从生活领域的细节寻找突破点,因此它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是必然的
       二、这本书试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英美社会任何具体的社会设置。
       三、这本书从戏剧表演的角度,审视了发生在有界性室内空间中的社会互动,厘清了互动机制,从印象管理的角度审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我们发现在社会机构的界墙之内,表演者们组成剧班,彼此合作,向观众呈现出特定的情境定义。这些表演由特定的礼仪活动和体面准则所维系,发生在特定的表演区域之中,剧班成员之间互相熟悉、互相依赖,他们共同拥有那些不能遗漏的秘密。剧班与观众之间维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一致性,但是各种冲突甚至崩溃常常发生,表演者、观众和局外人都会使用各种技术来为一体表演,设法避免崩溃,并通过挑选特定类型的人员来组成剧班或作为观众。
       四、这本书对社会学研究中空间要素的强调,对社会互动中行动者策略的敏锐分析,让本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好了,这就是今天解读书籍的全部内容,恭喜你读完了一本经典。
       厚积薄发,期待你的进步。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