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分享][坡仔跟你一起走进国学世界·第四期]成语(二)——囫囵吞枣

2022-07-04 07:38:50
0
278

        囫囵吞枣,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宋·圆悟克勤《碧岩录》。

        该成语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

        “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后人据此典故提炼出“囫囵吞枣”这则成语。


【成语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

        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比如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

        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

        老医生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

        这个人说:“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比如吃梨子,只在嘴里嚼,不咽下肚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

        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成语寓意】

        囫囵吞枣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

       囫囵吞枣是一种泥古不化,应为学习者忌。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做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圆满。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囫囵吞枣”指把整个枣儿吞咽下去,形容读书不认真,含贬义。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状语。


『运用示例』

        现代·朱自清《论诗学门径》:“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现代·郑晋鸣《党建工作戒囫囵吞枣》:“党中央反复要求,学习不能大而化之,囫囵吞枣。在工作学习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多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做到因人施策、区别对待,把基层党建工作做实。”


PS:本文内容来源百度百科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