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坡仔的学术之路•第五期]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权力如何对社会进行监督

2022-07-01 12:11:45
0
336

       今天,我们解读的是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3年出版。
       作者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极具反叛精神的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之一。1961年福柯获博士学位,1970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法兰西学院是法国的学术殿堂。
       福柯的主要代表作有《疯癫与文明》《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经验史》等。在西方哲学史流派中,福柯属于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之一,这一流派有着强烈的解构特征,这里的解构指的就是对传统的一些观点进行反抗。
       在这本书中,福柯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关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权力如何体现出来,权力和一些规训的手段是怎么继续结合的?而今天我们要聊的《规训与惩罚》,就是关于权力和规训手段的结合,在监狱里是怎么发生的?
       虽然这本书出版时间较晚,但是福柯本人呢,却坚持称他为“我的第一部著作”,所以这本书在福柯本人学术生涯中的分量还是很重的。那么福柯为什么要写《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呢?这本书的写作线索是什么?福柯本人在书中体现的核心思想又有什么?对于日常从事研究与写作的人来说,有何值得借鉴之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从研究初心、研究主线、研究思路、核心思想、研究启示五大方面的内容来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01 《规训与惩罚》研究初心:源于福柯两方面的兴趣:一是想认识政治权力的真实面貌;二是对监狱的研究兴趣
       《规训与惩罚》一书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们对监狱的传统看法,作者福柯在1971年十创立的一个组织,名叫“监狱信息小组”,这个小组是做什么的呢?是对当时法国监狱进行了解,向当时的法国民众介绍犯人们在监狱里的生活情况,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监狱、研究监狱,进而改造监狱。
       福柯本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呕心沥血,身体力行,亲自拜访了法国大量的监狱,和监狱里面的工作人员犯人们,也和犯人的亲戚、家属朋友等进行了多次接触。同时,福柯本人也一直在阅读历史上关于监狱制度的大量著作与文章。
       但是尽管福柯身体力行地进行着调查与研究,但不幸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这个与本书有着很强关联性的监狱信息小组最终被政府封杀。虽然这个监狱信息小组被封杀了,但是这个小组的存在为《规训与惩罚》的诞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能有被封杀过这方面的原因,福柯后期的许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监狱研究上,福柯一直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称号,他可以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或者是社会学家,原因在于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求学时涉猎的范围极广,毕业后从事的各种各样研究中也有着很强的跨学科性。
       在写本书之前,福柯对疯子、病人、同性恋、罪犯等处于社会边缘群体的人进行过研究,也可以说福柯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那些不太被人们关注的群体。
       福柯本人认为,要想真正地认识到政治权力的真实面貌,仅靠泡在书海里阅读大量的文献、著作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关注政治和社会权利,怎么把一个个体变成符合社会法则的人?怎么一步一步地实施着权力渗透的原则?怎么一次又一次地监视着、改造着每一个人?
       有一句我们熟知的名言,“监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个大监狱。”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规训与惩罚》竭力想表现出的思想。



02 《规训与惩罚》研究主线:酷刑逐渐消失,监狱逐渐产生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的研究主线。福柯在写作《规训与惩罚》的时候是按什么主线来写的呢?它是按两条主线来写作的,这也可以被看成是福科写作本书的两条大动脉贯穿全书始终。
       一是酷刑逐渐消失,二是监狱逐渐产生。这两条主线并不是毫不相关的,而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
       福柯分析了十七、十八世纪的惩罚方式,那时君主掌握着一切,权力集中在国王、神职人员和一些权贵手中。可想而知啊,那时的惩罚方式主要就是酷刑。比如用马帮助犯人的四肢,然后驱使十几匹马向各自不同的方向撕扯,让犯人产生极大的痛苦发出哀嚎,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五马分尸。
       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这样一种极为残暴和血腥的场面开始逐渐消失,一种比较温和的惩罚方式开始了。到19世纪初时,权力已经从君主、国王等人的手上转移到了中产阶级的手上,比如说像一些企业家、知识分子、律师等职业的人,这时候惩罚的方式更加温和,随着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建立,监狱作为一种制度下的产物也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03 《规训与惩罚》研究思路:从文献到实地、从书本到反思、从解构到建构
       首先,福柯的研究思路是从文献到实地。
       在描写那些非常残暴和血腥的酷刑时,福柯本人也泡在了各种各样的资料论文著作里,他孜孜不倦的去翻阅、去查找、去考证,每一个历史时期下对犯人是怎么进行处置的?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做研究不能仅仅是泡在书房里找资料,还要去现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
       福柯本人就是这样的,他走访了许多法国监狱和监狱里面的工作人员、犯人们、犯人的亲戚、家属、朋友等进行了多次接触。正是由于这样的一次次接触,福柯对监狱的产生有了更深的思考,所以说福柯对监狱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还有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这些过程可以被叫做是进入研究现场收集、填写资料的过程,也是质化研究中田野研究的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其次,福柯的研究思路是先解构再建构。
       为什么这样说呢?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福柯是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反对传统的、主流的、深入人心的观点,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与传统观点不一样的结论,所以他必须先解除掉原先的那个固有结构,然后通过自己的研究在进行建构。
       就好比我们想要在一个废弃的烂尾楼地区建一栋新楼,我们必须把原先的烂尾楼先拆除,把里面的一些废弃物品扔掉,把土地夯实平整,清理干净之后才能开始打地基建造一栋新楼。
       这个道理在福柯的写作中也是如此,这样的一种研究思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实我们在日常的研究和写作中很少会去大胆的解构掉传统的观点,我们甚至都不会怀疑已有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不用说敢去否定掉已有文献的观点。
       从文献到实地、从结构到建构,是福柯写作这本书的研究思路,他通过调查文献、实地考察等方式,先解除掉了原先的传统观点,进而重新建构了自己的研究。



04 《规训与惩罚》核心思想:为什么社会就是一个大监狱?
       《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分为四章,分别讲述了酷刑、惩罚、规训和监狱,整本书想要传达出来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监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个大监狱”。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理解:监狱作为一种制度的产物诞生后,里面的犯人、监狱长、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小社会的样子。而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这个社会里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其实类似监狱里的样子。
       有些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我生活的这个社会类似监狱呢?那这样说,岂不是表明我时时刻刻被监控着,被别人管着吗?
       没错,福柯就是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整个大社会的运转都像监狱一样,政治社会权力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生活的地方,到处都有着监视和管制。
       举个城市生活中的简单例子。在我们生活的小区里、学校里、出门上班的路途中到处都有监控录像,这些监控录像所拍摄的画面最终都会被传到司法机构的控制大屏上,这时候对于一些闯红灯、小区里闹事、偷东西的人就会被立刻识别出来,并受到一定的处罚,这里的处罚有可能是罚款,有可能是拘留,也有可能是直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那么普通人不就被监控了吗?我们的手机定位、电话号码等等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段被记录着。难怪现在都说“网络社会越发达,使用网络的人就越没有隐私”,这个通俗的说法用福柯的核心思想来解释也是可以的。


       要真正地弄清楚福柯的核心思想,我们必须要对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了解。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三个核心概念,一是惩罚,二是规训,三是全景敞视。
       首先这里的惩罚说的是一种普遍的惩罚。要想实施惩罚,一方面要去除酷刑,一方面要遵循实施惩罚的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之前所说的那种用五马分尸、直接砍头的场面,实在是过于残暴和血腥。当社会和政治权力不再是国王和君主的专属特权时,惩罚就会变得更加温和一点。之前是一种旧的君主专制的时代,可想而知最大的权力在君主和国王的手上,那时候的酷刑其实不仅仅只是一种处理犯人的惩罚方式,还是一种仪式。
       现在让我们仔细回想一下当时的场面:台上站着两个刽子手,中间是被捆绑着的犯人,台下围着一大圈人议论纷纷,有的时候甚至还有人起哄。
       这时候犯人被砍头的这一活动就不再仅仅只是惩罚了,而具有了一种仪式。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杀鸡儆猴,通过这样的一种对犯罪者进行严厉的肉体上的折磨,让台下乃至整个城邦里的人都不想犯罪。如果自己犯罪了,是要被砍头的,这种威慑力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受刑是一种折磨肉体的惩罚方式,那么对人慢慢减少这样的方式其实是一种进步。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我们开始尊重人格了,当个体慢慢地演变成一个权力主体的时候,惩罚就不是那种残暴和血腥的场面,而是变成了具有被操纵行为的表象。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一个人犯了罪以后,他面临的可能不是直接被粗暴地捆起来送到监狱去,而是有了审判和量刑的环节。也就是说,会对于犯罪者的行为进行一种审视和讨论,然后再做出惩罚的决定。

       肉体的折磨变少了,对人的一种控制和约束却慢慢加强了。为什么上学的孩子们都是同一个姿势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种整齐划一的方式到底从哪里开始形成的呢?
       其实这些整齐划一的姿势最初就来源于监狱中对犯人实施的控制和管理。监狱里的犯人要进行劳动,要每天按时起、按照劳动、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他们的生活有着非常严格的时间、制度和空间场所。比如说11点到12点这一个小时,所有的犯人必须出来在那块场地上排队等吃饭。对于他们来说,时间是固定的,必须服从;空间也是规定,也必须服从。
       其实这样一解释,我们就不难理解福柯为什么要说社会就是一个大监狱了。原因在于社会中许许多多的现象和监狱里一直奉行的严格的时间制度和空间场所是一致的。
       比如说当我们入职某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要服从各种各样的守则,像办公室守则、值班制度、考勤制度、请假制度、调换班制度、轮休制度等等。各种各样的制度,其实都是一种严格的时间控制和空间限制,联想到这些你有没有发现你的生活中仿佛到处都是这样的呢?


       其次是规训这个概念。规训是为了训练出听话的、有纪律的身体。规训作为一种手段,有着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这三个方面。

       先来看看规训手段的第一个方面——层级监视。
       层级监视是金字塔形的,这是因为金字塔型的监视可以形成一个网络,同时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需要对犯人监视的时候,监狱长、巡逻的警察、监狱里的各种监控摄像头都住在不同的层级上面,他们都对犯人起着监控的作用。可能监控摄像头是处于最底层的,是普遍都用到的一种军事手段;而监狱长的位置可能是在最顶层的,因为他需要对整个监狱里的管理进行系统的安排。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金字塔型的监督,规训权力成了一种丝毫不掩饰的权力。不掩饰是因为这种规训权力不需要躲躲藏藏,它可以直接把自己暴露出来,它无处不在。
       同时这样的权力还会特别小心谨慎。因为只要稍不注意,这种规训一旦出错了或者失效了,那将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
       比如说犯人越狱逃跑,监狱近1月内发生大规模暴动等等。正是为了防止发生这样的暴动和混乱的现象,所以监狱里必须要有纪律,纪律可以维持稳定,可以让犯人们安静,以免发生大规模的混乱。
       接下来我们来看规训手段的第二个方面——规范化裁决。
       这里的规范化裁决是说在每一种规训系统里都有一个小型的处罚机制,纪律就是处罚机制之一。
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
       比如说在学校里,小学生都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双手叠加着平放在桌子上,身体要挺拔,眼睛看着老师,这是小学生上课的最常见的姿势。那么如果有学生没有这样做的话,他就要被老师提醒,情况严重的要被惩罚。所以上课要有上课的样子,上课就是要端坐着,就成了课堂纪律。这种课堂纪律可以减少同学们之间坐姿不一样的问题,可以花最小的力量让所有来上课的学生都保持着同样的身体姿态。一旦有谁违反了,那就要受到纠正,以保持和其他学生一致,这就是纪律的建立。
       在纪律的建立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什么是标准。谁不按标准来,谁就要受到惩罚;谁要是遵守纪律,谁就会被奖励。因此这种惩罚和奖励会无形之中增加纪律的效果,久而久之,这种纪律成了一种制度被建立起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检查。
       检查这种行为把上面所讲的层级监视和规范化裁决结合到一起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检查别人呢?当然不是。检查代表的是一种权力,只有拥有权力的人才可以实施检查,否则是没有资格去实施检查的。
       在检查过程中,每个被检查的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要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被检查分析一遍,这刚好是规训的要点所在。规训作为一种手段,一定需要检查这种方式。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检查的这种行为,层级监视和规范化裁决怎么被发现呢?
       我们还是用上面的学生例子来说,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违反了课堂纪律,没有好好坐着,这时教师是不是要抬头扫视全班学生,才能发现是谁违反了纪律,那么教师抬头扫视的这一系列的行为就是检查。检查是不是上课时全班学生都坐好了?缺少了检查层级,规训和规范化裁决就不能被发现。


       最后我们来谈谈《规训与惩罚》这本书中提到的全景敞视。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样子的建筑是全景敞视建筑?
       比如说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户,对着环形建筑,环境建筑被分成许多小囚室。各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里面,与塔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让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中心的瞭望塔里安排一名监督者,在每个囚室里关进一个囚犯,这样的话站在瞭望塔里的监督者可以看到囚室的一切,可以起到很好的军事作用。
       这样的一种设置,这样的一种建筑,我们就称它为全景敞视建筑。全景敞视建筑是一种分解观看、被观看,二元统一体的机制。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在建筑物的环形囚室里,人可以被观看,但看不到其他人;反而在中心瞭望塔里的那个人可以看到一切,但不会被别人看到。
       全景敞视建筑的机构不需要什么铁门铁链,只要有一种制度就可以了。犯人们都被关进一个小房间里,互相之间是隔离的,但隔离并不代表犯人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说这样的一种隔离会让他们时时刻刻更加方便地被监视着。
       这里的全景敞视建筑,其实仔细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到处可见的。比如全校里、工厂里、车间里等等,全景敞视建筑虽然对人进行了监视。
       但这就代表着全景敞视建筑的作用都是消极的吗?其实不一定。全景敞视建筑有一种好处,就是这种建筑的设计可以增加生产的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快传播教育的速度。
       为什么这样说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车间里如果采用了全景敞视建筑的设计,那么每一个工人其实都被监视着,但这样的监视对于整个车间的流水作业来说是有好处的,可以大大加快车间的运行效率,可以帮助整个车间生产出更多的商品。
       全景敞视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学上的一次创新,也是治理社会思想的一次创新,通过这样的一种全景敞视建筑,我们可以发现周围的社会似乎都遵循着全景敞视的原则,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福柯所说的社会就是一个大监狱的核心思想,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到处都透明、到处都公开的社会,而是一个大多数人被监视的社会,这和福柯的核心思想“监狱是小社会,社会是大监狱”的观点是一致的。



05 《规训与惩罚》研究启示:如何尝试解构并建构自己的研究
       那么这本书对于我们研究和写作有什么启示呢?《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对于我们从事研究的人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启示:
       一是要关注边缘主题,挖掘已有研究资料。
       二是要认真审视自己拟定的研究题目和研究设计。
       三是要学习福柯的研究精神,大胆尝试解构并建构自己的学术研究。



       接下来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要点,关注边缘主题,它是那些别人不太关注的,而你自己觉得比较有潜力,或者对它特别感兴趣的那些题目。
       在研究这类主题时,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已有研究资料。比如说我们每个人做研究时,总要面对自己学科领域内的种种选题,有的是自己选择的,有的是导师给的,也有的是为了完成课题任务。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内在动力还是外在压力,每一位研究者都要去完成选题这个事情,选题甚至直接决定了你的研究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新颖性,所以选题确定之后,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而是要通过查找文件的方式来确认这个题目的价值性和可行性。
       第二个要点是要认真审视自己的题目和研究设计。
       如果之前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已经确认了这个题目有一定的价值性,也可以实际操作,那么就赶快进入到研究设计的层面,这个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研究的目标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方式来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此时一定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做?为什么我不能那样设计?提问题可以带来思考,也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拟定的题目有一种亲切感。
       第三个要点就是要尝试解构掉我们脑海中早就存在的一些传统的、主流的看法,逐渐通过研究的过程来建立自己的研究成果。
       比如说当我们认真确定好选题后,就需要做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我们会发现传统理论中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否还适合现在的情况呢?这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去处理的一个问题。如果不适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调整,如何进行二次创造,从而可以让整个传统观点适合我们现在的情况?
      这里的结构并不是说完全要把所有的资料放在一边不去查阅,而是说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调整原有理论,使理论和我们的选题有更好的适宜性,这也是在选择理论进行研究设计时必须要注意到的一点。
       等到研究设计订好了之后,我们还需要通过在实际的情景中进行调查、收集资料,一步一步地构建出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这就是建构的过程。



06 本书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从研究初心、研究主线、研究思路、核心思想、研究启示五大方面来解读了《规训与惩罚》这本书。
       正是由于福柯本人对监狱研究的兴趣,他通过查找文献和实地考察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他自己是如何进行解构和建构的。
       全书按照“酷刑的逐渐消失”和“监狱的逐渐诞生”两条主线娓娓道来,为我们解释了“社会为何是一个大监狱”这一核心思想。
       一本书就是一项研究
,这个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三大启示:
       一是要关注边缘主题,挖掘已有研究资料。
       二是要认真审视自己拟定的研究题目和研究设计。
       三是要清晰福柯的研究精神,大胆尝试解构并建构自己的学术研究。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核心知识点。
       一、福柯写这本书的研究思路是从文献到实地、从书本到反思、从结构到建构。这种解构中建构的思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从书本中跳出来看书本,从传统的观点到研究着自己的解读和创造,这个过程其实就已经是在进行建构的工作了,可以说对原有的文献资料的文本进行诠释,也是一种建构的过程。
       二、我们主要了解了这本书的三大核心概念,惩罚、规训和全景敞视。正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惩罚方式、惩罚制度不一样,所以从传统的酷刑到一种操控身体的技术,慢慢再演化成规训的手段,这样的一种变化过程是福柯长期在考察法国监狱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的,也正是由于规训的一步步加强,通过全景敞式的原则,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变成了像监狱一样的社会。
       三、跳出书本,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对于我们日常进行研究和写作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边缘主题,充分挖掘已有的研究资料;其次,我们应当认真审视研究题目,并且再充分研读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自己的研究设计;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困难的,同时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要逐步尝试建构自己的研究。
       好了,这就是今天解读书籍的全部内容,恭喜您读完了一本经典。
       厚积薄发,期待你的进步.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