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全部

[坡仔跟你一起阅读好书·第二十六期]《马克思靠谱》​​第五章 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

苏东坡忠实粉丝
发表于 2021-08-07 11:53:22

       不枯燥,不戏说。

       马克思第一次以流行文化的方式,与新生代深情相遇。​

       本书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彩色的、依然“活”着的马克思。

       在书里,年轻的马克思叛逆过,喝酒决斗、给白富美贵的燕妮写过情诗,思考让他的叛逆闪闪发光,为人类幸福的理想让他把高调唱成高尚( 第一章);马克思获得哲学“武林秘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超越“师父”黑格尔(第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越了人类历史上关于友情的一切传说(第三章);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与成熟(第四章);史上最神秘莫测的“意识形态”其实并不讨厌(第五章);马克思如何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第六章);马克思的无尽苦难赤子情怀与豁达胸襟令人热泪盈眶(第七章);马克思这位资深“大夫”为资本主义开具的经典“诊断书”和“病危通知书”(第八章);晚年马克思笔耕不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第九章)在书里,针对诋毁马克思的种种谣言,我们用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在书里,别具匠心地设计了“马上学习”板块,意为在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深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在书里,很多成长的烦恼也能从马克思的经历和思想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内蒙轩◎​主编


​第五章 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

       历史已逝去,逻辑犹可追,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往,如何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马克思用一本布满老鼠齿痕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回答了我们。在马克思笔下,历史就像一列动感十足的火车,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轮驱动下,奔驰向前;社会就像一座三层塔,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上层建筑),结构分明。揭破历史虚无主义的假面具,拒绝对历史的碎片化解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英雄绝对不是传说,哪个社会都要讲意识形态,区别只在于讲什么和怎么讲。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本情愿让老鼠牙齿批判的书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个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争论,某著名杂志前主编发表文章,把五位英雄的“转移”说成是“逃跑”,还使用“溜”和“滚”等贬损性词语来描述英雄们的行为,把英雄的搏斗描述成一场滑稽的闹剧。从表面看来“转移”和“逃跑”在行为事实上是一致的,但在价值认定上却有很大区别。贬损英雄行径的背后,其实是打开历史的时候、方式出了问题。什么才是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呢?马克思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回答了我们。

       这本书从完成的那天就一直停留在手稿的状态。面对书里“无比大胆”的内容,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四处奔走,但都没有找到愿意为他们出版这本书的书商。最后这本手稿上布满了老鼠的咬痕。这个时候马克思风趣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在接连对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等进行深刻批判后,马克思已经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勾勒出唯物史观这个新世界观的轮廓。所以。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再度见面的时候,他们决定再度联手写一部大部头的哲学著作,划清他们与整个德国唯心哲学体系的界限。这就是著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二部著作,成书时间是1845-1846年。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和剩余价值理论一起,被合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写过这样一段简明的论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段话的第一句是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像一对车轮。推动着历史的火车头往前奔驰。

       这段话后面几句也有画面感,底座是社会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上面是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相生相伴的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个三层结构淋漓尽致地勾画了社会的骨架。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及其运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提出了两对新概念,第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二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对概念,就像两把手术刀,马克思用它们把纷繁复杂的历史解剖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1.解剖历史的第一把手术刀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把手术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所谓“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是处于这种社会存在当中的人们产生的一种意识。

       比如,龙王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实是由农业生产活动这种社会存在决定的。再比如,前段时间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的新闻,虽然事后被证实是假新闻,但是当时由此引发的争论正好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倾向于认同上海女的人们多来自城市,他们大多和上海女一样有着相似的城市生活经历和社会关系;而倾向于反对上海女的人们,则大多来自农村,农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让他们普遍不认同上海女的这种做法。

       正因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所以要消灭旧的社会意识,就不能靠哲学领域内的精神批判,只有改造那些和旧社会意识相适应的旧社会存在,即通过革命来改造现实,才能彻底消灭旧的社会意识。而要正确地认识革命,就必须要把握历史规律;要把握历史规律,就必须弄清楚我们上面说的第二把手术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解剖历史的第二把手术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句基本原理相信大家都会背诵。为什么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重大变化和生产关系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对于这一点,马克思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就是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象表达。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新的生产关系创造了可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曾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谁来干最苦最累的活?这个问题其实是检验以往众多社会主义流派是否科学的试金石。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说应该让奴隶来干这样的活,考茨基说别逗了,还有奴隶存在怎么可能是共产主义社会呢?博立叶说,那就让儿童来干,儿童最喜欢脏,尤其是男孩最喜欢在泥里打滚,干脆组个儿童团,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天性,还可以干各种脏活,考茨基很无语。还有人回答说,那就让妇女来干啊。越回答越离谱了。其实未来社会脏活累活谁来干?科学技术嘛!科技的发展。就可以把人首先从最脏最累的活里解放出来,为一种新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考茨基


       现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物与物的对接,逐步将人从人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比如以前开车经过收费站,需要人手动打卡,而现在打卡器直接和汽车对接,省去了人的劳动,这或许预示着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的产生。

       为什么说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我们还是举个例子说明。当某个行业产生垄断集团之后,比如某集团控制了这个行业80%的市场。这个时候,这个垄断集团就丧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因为技术创新无非是为了赚钱,而现在它只要控制着市场,不用创新同样可以赚钱,何必再花那么多金钱和精力去搞创新呢?而且,一旦其他小企业努力搞出一个更先进的技术之后,垄断企业的做法往往是千方百计地打压,防止新技术侵占自己的市场。垄断集团不仅自己不创新,还不让别人搞创新,这样一来就阻碍了技术进步,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正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社会的统治阶层,把能够维护自身统治的社会意识提炼出来,使之成为这个社会古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而要彻底消除统治意识形志仅仅靠理论批判是不够的,必须要废除那个阶级的统治地位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革命”,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需要用唯物史观来正确地打开历史,坚持历史和运辑的统一。这两把手术刀实际上揭示的就是历史的客观逻辑也就是历史的基本规律。反观历史虚无主义,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只看碎片化的历史片断,而忽略了整体性的真实历史卢卡奇明确指出,事实不是现实。列宁对这个问题也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描述:

       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



二、​历史虚无主义错在哪儿?

1.英雄们难道都是传说?

      “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有点抽象,咱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叫《狼牙山五壮士》。七十多年前,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以及大部队的安全转移,将日军引向狼牙山峰顶绝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五位壮士战至弹尽路绝,决绝地跳下万丈悬崖。纵身一跃,慷慨壮烈。

       在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三军仪仗队过后,第一支抗日英模部队方阵威武行进,“狼牙山五壮士”几个大字,在猎猎军旗上格外瞩目,这是中国军人的楷模,是中国军人的军魂。

       英雄本应得到尊重。然而,近几年,网络上不时冒出怀疑和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斗争情节的奇谈怪论,混淆了视听,抹黑了英雄。有人说五壮士是兵痞,因为骚扰百姓,百姓偷偷地把他们的行踪报信给日军的。

       2013年,某杂志主编撰文质疑五壮士,看似不偏不倚地在考证历史,实则用春秋笔法,选择性地使用史料,使用“溜”“滚”等贬损词话把英雄的搏斗描述成一场滑稽的闹剧。随后,一些正义人士在微博上声讨某杂志的文章。其间因为口角,几位之间发生不快。随后,某杂志主编首先将几位与其骂战的人士告上法院,起诉他们侵权,侮辱自己的名誉。后来法院的宣判却大快人心,某杂志主编的诉讼请求被驳回。

       感谢英雄们的牺牲,感谢英雄们的奉献,我们今天才可以如此幸福,幸福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用放大镜考证烈士们牺牲的细节,用以证明烈士们犯过错,用以证明烈士们的狼狈,这不是无知,这不是忘恩负义,这是别有用心。


2.真实的历史碎片绝不等于真正的历史

       历史已逝去,逻辑犹可追。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迷惑人就是因为割裂了历史和逻辑,只强调碎片化的历史真实,而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和规律。历史虚无主义的伎俩很多有碎片化解构历史、抽象化混淆历史、娱乐化戏说历史等等。

       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文,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据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历史虚无主义有迷惑性,因为它打着历史细节的幌子去解读历史。然而,历史的真实碎片并不是真实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要正确地打开历史必须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是因为,受限于认识能力,人们不可能回到历史去认识历史,而只能通过历史的逻辑和规律把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起来去认识历史。如果看不清历史的规律与趋势,看不清历史的逻辑,只用碎片去解读历史,势必在历史观上犯错误。

       比如笔者坐在镜头前面正儿八经地录严肃的节目,偶尔会有挖鼻孔的不雅动作。结果导演把笔者严肃的发言片段都删掉,只保留了我挖鼻孔的动作,节目播出来后,观众看到的我就是一个喜欢挖鼻孔做不雅观动作的人。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解读历史的一个伎俩。

       历史与现实中有无数的材料和事实,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歪曲历史、解读历史,要让历史与逻辑一致。因为我们不能穿越到过去,即使我们生活在当时,也不一定可以把握当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图未必有真相”。

      ​ 很多人都见过一张照片、照片里医护人员在手术台上集体合影,有的还摆出V字手势。这张照片经媒体曝出,迅速成为热点,批评声纷至沓来,网友纷纷炮轰医护人员没有职业道德,竞然在手术台上拍照,怪不得医患关系如此紧张。


       由于网友一边倒的批评声音,当地卫生局果断做出处理:三人被免职、参拍人记过并扣发三个月奖金等。但是,事情迅速发生了逆转。这一次有图未必有真相。很多照片当事人接受采访,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原来,患者农民工大叔当时腿疾严重,很多医院直接建议截肢,唯独这家医院成功保住了他的腿,而之所以在手术台合影,一方面是历时7小时大手术成功后的如释重负保住了农民工大叔的一条腿;另一方面则是医生们对服役10年的老手术室惜别之情。

       面对非议,患者农民工大叔也忍不住站出来替医院的医生说话:“医生们拍照俺知道,也同意了。”这个例子是不是就是刚才讲的历史虚无主义呢?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非常多,很多人不尊重客观事实,把历史当作可随意打扮的小姑娘,用主观臆测代赫对客观历史的研究,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论人评史。根据假设来臧否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假设中国按照洋务运动的路子发展下去,也许可以早日实现现代化等。这股错误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必须高度警惕,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唯物史观对其进行批判和澄清。



​三、你见,或者不见,意识形态就在那里

1.被“污名化”的意识形态

       一提到“意识形态”,有些人会觉得是不是“左”了,是要搞阶级斗争吗?甚至有人会觉得要回到“文革”。其实、这都是对意识形态的误解,只要政治没有消失,哪个社会都要讲意识形态,区别只在于讲什么和怎么讲。

       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呢?意识形态就是系统、自觉、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只要有政治上层建筑,有政治的、法律的这些国家设施的设计,就一定会有观念的上层 建筑,这个观念的上层建筑就是意识形态。这就是说,世界上的哪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


       你见,或者不见

       意识形态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意识形态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信,或者不信

       意识形态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有人说,意识形态就是虚假的,是忽悠老百姓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没错,意识形态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所有的统治阶级都要有思想统治,但不是所有的思想统治都是虚假的。

       在少数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剥削社会里,意识形态的确是虚假的,是忽悠老百姓的,其阶级实质与思想表现是脱节的,剥削阶级不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对立的,尽管他的意识形态打的是全民的旗号,实质却是剥削阶级利益的表达。但有一个阶级是例外的,那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是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因此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是虚假的。


2.美国不讲意识形态?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意识形态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会有,只是方式不同。

       很多人这觉得美国不提意识形态,其实不然,美国也有思政课,而且美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做得比我们国家还深刻。

       随着好莱坞大片、迪斯尼动画在全球的流行,美式价值观就这样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地潜人大家的头脑了。美国在开展意识形态上是老手。好莱坞的军事大片以场面宏大、特效逼真而风行全球,也因此获得巨额的票房收人。

       事实上,好莱坞可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美国政府把好莱坞列为“军事工业”。一直以来,很多军事题材大片的背后都有美国军方的深度介入。如果影片题材符合军方的口味,美国国防部不仅会出钱资助好莱坞拍摄宣传美国军人英雄主义、个人主义的电影,还会为制片商提供从道具到剧本的全方位支持。

       不只是我们熟悉的《超人》《速度与激情》等系列,连动画片《疯狂原始人》都渗透着美式价值观。很多人觉得一个讲原始人进化的动画片,怎么就涉及美式价值观?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思考这个电影,剧中有两个核心人物。一个是阳光男孩叫Guy,还有就是原始人的老爹叫Grug,这两个人物。代表的就是东西方的两种价值观。

       其中,阳光男孩代表的就是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老爹代表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老爹在这个里面预示着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就是封闭的、保守的、愚昧的、落后的,一遇到困难就是大家抱团,抱团完了回到黑暗洞穴;但是这个小男孩一遇到问题,就让大家分开走,为什么要分开走,因为每一条路都有不同的风景,并且不是回到洞穴,而是向着明天、向着太阳,那是一个飞向美好的地方,它的名字叫明天,预示着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在剧中它是以愚昧的、落后的、原始人的、原始洞穴的东西呈现出来,潜移默化地让观众对集体主义的东西产生抵触和反感,而对西方个人主义充满向往,误认为那才是充满活力、充满阳光的。你看,在一个动画片里,都不忘黑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把。

       特别是最近热播的电影《疯狂动物城》,我看完归来唏嘘不已,看看人家的美国主旋律电影,故事有趣,观众捧腹,价值观上却又是一场普世价值和个人主义的胜利。从《疯狂原始人》到《疯狂动物城》斯尼动画一贯“政治正确”要有意无意地黑东方一把。靠表爱能征服一切的普世价值、食肉动物都要爱上食草动物了,狐狸都爱上兔子了?你还好意思谈阶级吗?关键人家电影拍得精彩,我一边反感一边心服口服。


       反观我们,很多节目还是一上来就赤裸裸地喊口号些全明星阵容的主旋律电影贴钱观众都提不起兴趣,说多了都是泪,学习美国好榜样,希望我国的电影产业不拘一格降人才,早日拍出精彩有趣的主旋律电影。

       每一种价值观,它不像自助餐一样,可以任你随意选择随意配置。价值观是和这个国家、地区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是有历史根源与现实基础的。不是说西方的自由、民主就十恶不赦,而是西方的价值观在中国没有土壤,你硬是要学人家,结果就是邯郸学步,南橘北枳了。看看今天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哪一个不是学美国民主,这些国家天天战乱,社会动荡,讲真,这真的美好吗?

       那为什么年轻人总觉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天到晚提意识形态工作,西方却好像从来不提呢?好像意识形态就是社会主义独一份的。其实,他们把意识形态与独裁、专制,甚至与法西斯主义面上等号,从而把意识形态污名化、妖魔化-在西方“名”不存了,但是“实”依然存在。人家不用这个名字。名义上不讲,但是事实上一直在讲,并且反复讲。只不过人家换了新包装,换成了貌似超阶级、超党派、超立场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等。


【马上学习】

       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同时,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郎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限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千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四、汇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认同

       当前,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意识形态领域,在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中性化、模糊化,甚至是混乱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表面上打着不“左”不“右”、不偏不倚的幌子,实际上却给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贴上了“左”的标签,使人们因惧怕“左”而远离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培育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汇聚价值认同,进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1.中国梦:当代中国的最大公约数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需要高度重视中国梦凝聚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

       中国梦积淀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中国梦所内涵的价值理想涵盖了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包含了经济富裕、政治强盛、文化银兴、生活幸福等各个方面,能够为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已经收为当前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这对于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梦是激励人心和指引方向的精神灯塔。当前社会上很多人理想家园失守,理想信念缺失,“软骨病”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悄悄渗透,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不断抬头,热衷感官享受的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物质崇拜和奢靡之风日盛。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信仰迷茫,精神缺失。


【马上学习】

       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特别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进一步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就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中国梦作为民族复兴的理想为中国的发展明确方向,提供导向,激励人心。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伟大事业的起航,源于伟大的理想。理想问题至关紧要,决定了人民群众的努力方向和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梦所代表的中国理想,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主要目标,蕴涵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因子,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当前在思想文化领域,乱花渐欲迷人眼,共识难成,社会割裂,社会风险叠加。改革开放以来,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社会利益分化加剧,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加之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论等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蜂拥而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名化、活语体系日趋多样,价值观日趋多元,价值评价标准混说、在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等方面,社会共识难以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当代中国亟须进行思想整合、价值规范和共识锻造,亟须寻求一种社会各阶层都能普遍接受的社会思想旗帜来凝聚共识和凝聚力量。中国梦的提出在话语形式上浪漫通俗,易于为社会各个阶层普遍接受;在具体内涵上包括国家、民族和个人三个层面,符合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利益。

       中国梦作为共同理想,能够把希望、热销力量最大限度地汇聚起来构成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样,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内,少阻力、多动力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就形成了中国力量得以汇聚,中国合力得以形成。中国梦作为共同理想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培育共识和凝聚力量,是中国思想和中国力量的黏合剂。


2.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存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共识的主要途径。必须看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深刻变动,导致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化,必然引发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价值观越是多元复杂,就越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要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相结合,已成为中国当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抵御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又能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也能在各种利益矛盾与思想差异中形成社会共识,有效地避免利益格局变动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与混乱,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马上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喻为空气,提出“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这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深入我们的内心。

       一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富余上,更表现在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民众的道德觉悟上。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创造出了让世界为之瞠目的“中国速度”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极大地丰富,正在向着全面小康大步迈进。

       于是,问题来了:在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应该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方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我们又该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毫无疑问,问题的答案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来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它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的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的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指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这三个层面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着全中国人共同心愿的最大公约数。


【马上学习】

       习近乎想书记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于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所以,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为官者必须率先垂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语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所以,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还需要将它融入群众的生活中。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这个“知”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只有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某一部分社会成员追求先进的誓词,也不是社会对某一层面群体的规范要求,它是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普遍接受、一致认可、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观,是各种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从这一点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人社会生活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它将各个层面的价值理念彰显于国家发展、社会运行、个人生活的过程与细节,国家有目标,社会有取向,个人有准则、三者共同作用,就能不断增厚道德土壤,实现社会风气的净化。

       道德的力量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但要想将这份道德的力量唤醒,却需要每一个人的实干和行动。

       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地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其实,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筑堤人”时,我们每个人就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受益者、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也会在这种爱的交互传递中越来越浓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过程,更是一项宏大工程,蕴涵着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到普通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只要每个人多一些担当、尽一份心力,就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就能汇聚强大的力量,让道德航船乘风破浪,把中国推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需要警惕的是,在凝聚价值共识方面绝不能陷入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话语陷阱。要让人们知道西方价值观念和份值事实不是一回事,西方“普世价值”偷换了价值观念和价值事实的概念。混淆了真理性话语与政治性话语,是在以抽象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幌子,推销其具体的资本主义观念和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与西方国家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在概念内涵和制度设计上有本质的区别,绝不能混为一谈。


【马上学习】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种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635 0

评论
意见反馈